太平洋石英: 自主创新助力高端制造基石稳固
日期:09-29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近日,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半导体用石英舟”成功获得江苏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这一殊荣不仅是对该产品技术高度与产业化实力的认可,更标志着我国在半导体关键石英材料领域打破国外垄断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作为国内高纯石英材料领域的排头兵,太平洋石英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深耕石英材料研发与制造30余载,硬生生蹚出了一条从高纯石英砂提纯到高端石英制品精密加工的全产业链自主之路。此次认定,既是企业30余年技术沉淀的厚积薄发,更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补上了关键材料的短板。
攻坚高纯石英“卡脖子”技术
石英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器件,却是半导体制造中扩散、氧化等高温工艺的“核心承载者”。它的纯度够不够高、热稳定性够不够强、几何精度够不够准,直接决定着晶圆加工的良率与可靠性。长期以来,这类高规格石英制品的市场话语权被国外企业牢牢掌握,国内产业链在这一领域的自主供应能力亟待突破。
早在2004年,太平洋石英便嗅到了技术自主的迫切性,果断成立技术专项小组,逐步攻克了石英砂深度提纯的技术难题。公司一方面组织内部技术团队开展生产试验,另一方面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共同推进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目前,公司已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规模化高纯石英砂量产技术的企业之一,其独创的新型化学提纯、物理选矿与高温煅烧组合技术,能像“筛子”一样精准去除石英矿石中的杂质,将产品纯度提升至满足半导体、光伏等高端领域要求的水平。
在高纯砂的基础上,公司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向石英制品精密加工发起冲击。他们自主研发高精度石英舟棒加工设备与工艺,通过优化加工流程和升级控制系统,将石英舟槽间距公差稳定控制在±0.01mm以内。“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走依赖海外技术的捷径,而是铁了心搞自主研发。从砂到棒、从棒到舟,每一步都靠自己摸爬滚打。”公司技术负责人的话语中满是坚定。如今,该产品已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安全筑起了一道“防护墙”。
按下智能化与绿色制造“加速键”
随着半导体产业向“更高精度、更严质控”方向疾驰,太平洋石英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制造模式已难以为继,于是主动按下生产流程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的“加速键”,构建起贯穿数据管理、工艺优化、资源循环的现代制造体系。
在智能化车间里,ERP、MES系统与实时数据管理系统无缝衔接,智能传感器如同“千里眼”“顺风耳”,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引入物联网与智能传感技术,不仅提高了设备可靠性和工艺稳定性,还为人工作业环节大幅“减负”。如今,企业能通过数据看板实时捕捉生产瓶颈,为管理决策提供精准依据,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实现“双提升”。
绿色制造同样是太平洋石英的“重头戏”。公司注重资源高效利用,持续优化矿石开采与加工流程,积极探索尾矿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力求从源头上减少环境影响。同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更换高效节能设备,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大幅降低,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太平洋石英还主动对标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建立起高于行业标准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产理念,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启动人才与质量“双引擎”
人才与质量,是太平洋石英持续创新的“双引擎”。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通道人才发展机制,推行技术人才“工程师文化”与管理人才股权激励并重的双轨策略。
为让技术人才“有用武之地”,公司搭建起专业研究平台,倡导“人尽其才、共同富裕”。自2016年起,公司先后实施多期阶段性股票激励计划和短期员工持股计划,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更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如今,企业已组建起一支148人的核心研发团队,成员专业覆盖材料、化学、机械、地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
在质量控制上,太平洋石英有着自己的“执念”:“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生产出来的。”公司建立了覆盖产品设计、原料筛选、生产过程与终端检验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高标准的过程控制和常态化的员工培训,产品质量优势不断巩固,赢得了下游客户的广泛信赖。此外,企业还依托CNAS认可实验室等高水平检测平台,对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个环节进行“严苛把关”,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高端市场的质量要求。
面向“十五五”,太平洋石英的蓝图已然绘就:继续推进高纯石英砂扩产与半导体石英材料认证,重点突破合成石英材料产业化与半导体新品研发,进一步巩固全产业链协同优势。“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太平洋石英正以扎实的技术积累和清晰的产业布局,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撑起一片坚实的“石英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