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公道杯的哲理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A04版:吴韵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陈 益(昆山)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公道精神。所强调的,是人们在评价事物、处理事务时,应该遵循公正、公平、无私的原则,不可以随意偏袒任何一方。公道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基础。俗语说“公道自在人心”,讲的正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会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作出衡量与判断。瓷器中的公道杯,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瓷器收藏家瞿黄棘先生,藏有两件清代粉彩公道杯,杯体绘有粉彩图案,一为福禄寿三星图,一为祝寿图。款式有所不同。一件为圆形,杯心内的瓷球中塑有一个半身人像,双目圆瞪,宽额白髯,为可以活动的长寿老者。注满酒水后人像升起,让人难以如愿饮酒。另一件呈八角形,人像不可以活动。人身后有一个孔,底部也有一个孔,酒水注得太满时由此流失。

原来,公道杯最初是瓷制酒器的一种,后来也渐渐沿用于茶道。杯子中央站立的人像,体内有一空心瓷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人像的龙角骨。体下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如果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立即通过杯底的水孔漏至控制线。

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得到管辖景德镇的浮梁县令进献的“九龙杯”,经常使用这种珍瓷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朱元璋有意奖赏几位心腹大臣多喝酒,特意为他们把酒斟得满满的,平时喜欢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则将酒加得浅浅的。谁知事与愿违,那几位受皇上照顾的大臣,御酒从“九龙杯”的底部漏得一干二净,其他大臣却顺利喝到了皇帝赐予的御酒。朱元璋究其原因,才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从杯子底部漏掉。于是,朱元璋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借此告诉大臣们,为人不可以贪得无厌。

我们见到的公道杯,其实是依据物理学的虹吸原理制成的。古人发明公道杯,是为了巧妙地对付那些贪杯者,斟酒时一旦超过高度,便会悄悄漏到控制线下。真可谓“知足者酒存,贪心者酒尽”。中国人的智慧,在公道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道杯并非普通的日用瓷器,而是蕴含一定的哲理。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公道杯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公平与公正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深入人心。公道杯在斟酒或斟茶水时,象征着主人的公平对待,体现一视同仁的态度。

公道杯的主要功能,是平衡酒水的多寡,或均匀茶汤的浓度。它可以确保在同一桌宴席中,所有参与者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美酒,或浓度相同的茶汤,避免因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这句话看似平常,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使用公道杯时,应当遵循适量原则,通常以七分满为宜,既足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也能避免浪费。

公道杯不仅是宴席上的一件瓷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公平、公正和适量等价值观的体现。注酒时,浅则滴水不漏,满则酒流殆尽,寓示世人办事处世必须讲究公道,不可贪得无厌。公道杯也无声地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