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古堰千年尽风流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A04版:吴韵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陈传银(洪泽)

有一条逶迤百里的卧龙,用三十六亿块条石垒砌起,蜿蜒曲折地扭动着一百零八个弯,从千年走来,经历沧桑巨变,将淮渎牢牢锁定,变水患为水利,勾勒出人定胜天的悬湖高堰,蔚为壮观。似水上长城,运河水库,雄姿飞翔的天鹅,在广袤富饶的苏北大地上,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这水盈堤黛的风物里,将会从扁舟跳动的音符上,渔网撒出的渔鼓舞里,风帆弹拨出的韵声中,感受到渔舟唱晚的魅力,凸显大湖文化的底蕴,回荡着远古号子。

溯源洪泽湖成长,始当从中生代燕山运动后的一个断裂坳陷带形成海湾,使淮水至龟山入海,淮河变淮渎。有了黄淮江淮之间的南北气候分水岭。在亿万年的地面径流中,江河冲积成平原和沼泽地,形成了里下河地区。留下了低洼的汪汪池塘,便是潟湖,潮落潮涨,如浦如泽,地标成洪泽浦。那是地肥水美,宜农宜渔。

襟吴带楚的洪泽湖地区,过渡和兼容着齐鲁与吴楚文化,形成文化多元叠加,独特的江淮官话,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个既古老又博大的文化典藏。

洪泽湖大堤媲美于都江堰,二者堪称中国古堰“绝代双骄”。它的前世今生,应该说没有洪泽湖大堤,就没有洪泽湖,更保证不了运河漕运。在这息壤之地,彰显农耕时代的优势,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历史上因堤带来水患,就在清朝二百八十年间,古堰决堤了一百四十多次。那是: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如谚语: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亦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道法自然,水利万物而不争,却争在帝王的漕运。如乾隆曰:经国之要务,惟治河与漕运,高家堰为关键。

于是大运河成了“龙脉”,堰堤有了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明永乐十三年漕运总督陈瑄在陈登捍淮堰基础上改扩建,万历六年,河道总督潘季驯将大堰加固加长,并用砖石砌成直立的石工墙,历时一百七十年,形成北自运口,南至蒋坝,长达六十七点五公里的人工大坝。乃岿然不动,洋洋大观!

然万顷波涛,全赖一堤支撑,陡峭的石工墙时时承受着浪击,险象环生,都暗藏在那个风波里。

尤其是明清时期以保漕运而“筑堰障淮以清刷浊”的治河方略,使之天然小湖变大湖,进而悬湖高堰出奇观——海拔超宝应十六米的高塔。

可叹的是帝王使了玄观术,借土生金的五行之说,而铸“九牛二虎一只鸡”来镇堤,铭曰: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寄予“镇龟蛇,奠淮扬”,却尘埃落定的是鸡飞虎没,铁牛成了文物。依然是水还是水,灾还是灾,只落下乾隆御碑。

水利是治国之本,历史书写的人造奇迹有它的时代必然性和局限性,大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皆希冀于淮水安澜。

而真正能彻底改变水患的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集苏皖豫三省之力,百万民工齐上阵,借禹堵疏办法,一气呵成地人工挖出了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入山东的淮沭新河。并横空架起二河闸、三河闸、进水闸等,使之缚住苍龙,集灌溉、防洪、发电于一体,完成了淮水排控体系,确保了天下粮仓。

如今洪泽湖大堤成为旅游胜地,在文旅融合打造下,构建了阅湖湾、渔人湾、欢乐园、梅堤、快活林、蒋坝最美三公里、十里画廊等。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水釜城、方特、大吉祥寺、周桥大塘、五坝遗址等,亮点纷呈。

更有湖鲜美味,螃蟹、小龙虾、小螺蛳成为大雅之堂的美食,蒋坝鱼圆、朱坝小鱼锅贴、黄集羊肉、西顺河牛肉等等,在淮扬菜中有了地名标识,成为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养生修性的天然氧吧。

更令人骄傲的是洪泽湖大堤,当之无愧地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一个重要节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美地铸就成金堤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