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及政策优化研究
日期:09-26
○中国农业银行扬州润扬支行 梁译文
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呈现显著的季节性与非连续性特征,受行业周期影响,月收入波动常超30%。加之城市生活成本与跨代际抚养等刚性支出,他们对实时到账、低门槛支付工具存在迫切需求。同时,普惠金融缺位导致创业融资困难,传统信贷模式与农民工“轻资产、弱信用”特点存在结构性矛盾。此外,其财富管理需求兼具防御性储蓄与目标性积累双重属性,并因金融素养普遍不足而面临较高金融欺诈风险。商业银行服务优化与政策协同建议如下:
一是深化数字金融服务渗透与效能提升。优化移动端App,嵌入语音助手、方言界面,实现高频业务“一键式”操作。打通工资代发与支付接口,支持薪资实时到账与自动储蓄。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远程开户,整合电子合同、劳务流水等替代数据,构建基于动态行为验证的信用评估模型。
二是创新小额信贷模式与完善风险分担。联合人社部门、企业共建信用信息共享池,纳入技能证书、社保记录等多维数据,实施动态授信。推动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补偿基金,为贷款提供风险分担。开发“信贷+保险+理财”模块化产品包,增强用户抗风险能力并保障银行资产质量。
三是实施精准化金融素养提升与行为引导。在短视频平台推送反诈情景剧,在工地生活区布设互动终端提供风险警示。培训农民工“金融信息员”,构建社区级知识传播网络,有效破除信息壁垒。
四是推动服务渠道下沉与生态协同。在城乡接合部、园区部署轻型化“金融便利店”,提供错峰服务。与便利店、邮政网点合作拓展代办业务。推动跨域数据共享,利用物流、医保等数据验证经营真实性,构建农民工数字身份档案以支持精准授信。
五是强化制度保障与监管协同。呼吁完善针对新市民的征信法规,明确替代数据应用边界。建议央行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投入。探索建立跨部门权益保障协调机制,统筹信贷、保险、财税等政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