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闽宁模式”
日期:09-25
版面:
第A04版:“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研讨会专版·地方样本 上一篇 下一篇
○郭 莉
“闽宁模式”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典型之一,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合作发展的成功范例。“闽宁模式”不仅是福建经验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即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共同富裕,为东西部协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就生动演绎了这段故事。
一、“闽宁模式”的时代发展背景
福建具有治理贫困的丰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全国较早启动省内产业扶贫、对口扶贫。1984年“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开始进行脱贫探索,福建在贫困治理方面创新了一系列方法,“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始终贯穿于福建省扶贫开发中。始终坚持产业扶贫,激发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在全国率先实行“分层扶贫、山海协作联动”的区域脱贫战略。
响应中央号召开启闽宁合作。1996年,我国作出了由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的战略性决策,旨在破解区域发展失衡难题,其中福建省被指定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此,闽宁两省区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宁夏所需,福建所能”为具体指向开展扶贫协作工作。
“闽宁模式”通过近30年发展持续完善。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时,提出了“市县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重要举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提出“要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等重要论断,为闽宁合作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闽宁模式”不断发展。
二、“闽宁模式”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福建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援助、医疗协作及生态治理等系统性帮扶举措,有效推动了宁夏实现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闽宁模式”是“造血式”扶贫,为双方都带来了合作发展红利,积累了一套可资借鉴和推广的中国式现代化东西部区域合作经验。
构建以顶层设计为主导的长效扶贫机制。重视顶层设计,逐渐形成“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长效扶贫机制。
形成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的综合发展方式。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式,根据宁夏实际情况培育形成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确立物质与精神并重促进人才交流。始终坚持在持续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将“扶智”“扶志”“扶风”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加大贫困地区劳动人口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脱贫能力。
三、“闽宁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深化富民发展与生态保护互融的道路。进一步促进生产与生态保护互促互融,并实现良性互动,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加强社会力量协同参与。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深交流合作,发挥社会力量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支教、支医、支农的实效。
完善协作机制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强“三农”各领域的协作机制。深化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合作。
促进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全面开花。要不断完善双向互动的顶层设计,出台有利于两省区互动互通的政策文件。要聚焦双方优势互补,推进多领域的深入合作,打造更多协作品牌。
未来,“闽宁模式”将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