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振兴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A04版:“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研讨会专版·地方样本       上一篇    下一篇

○温 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当代中国,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基本要求,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村走向新发展阶段的标志。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关乎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开创现代化事业中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创造了宝贵历史经验。这些成就和经验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最具借鉴意义,给别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对标国际前沿,也要立足中国特殊国情农情,充分考虑小农户生产、粮食安全等现实问题,突出时代特征,强调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从而确定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客观条件。我国人口众多,这是基本国情,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广大农民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也必然将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应有之义。

资源禀赋的现实约束。在世界大国中我国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我国是自然资源总量上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我国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小农户是我国主要农业经营主体,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就是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价值目标就是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他们既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也应该是现代化成果的受益者。人民群众应共建共享现代化的成果。要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现代化事业,在把握乡村振兴总体性与阶段性、全面性与渐进性相统一的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化过程中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通过对生态的保护,对受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形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有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全面性与平衡性,协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关注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改善、收入提高的同时,更要关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文明的形态和内容,是两种不同的文明样态,二者将统一于我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质就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是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农情,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成功经验,特别是吸收日本、韩国等具有类似禀赋特征的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开辟一条具有民族内涵、时代特征、面向世界的发展道路。我国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融合。我国的乡村振兴之路既发展自身也造福世界。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用事实证明:世界各国以合作代替纷争、以协商化解分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已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经验典范与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