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绿色之治”的县域样本
日期:09-25
版面:
第A04版:“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研讨会专版·地方样本 上一篇 下一篇
○杨秋月
县域是承接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是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江苏盐城滨海县,地处黄海之滨,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沿海县域。曾以化工为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化工产业集群,但也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的严峻挑战。全省化工整治专项行动明确将滨海列为重点治理对象,要求通过产业减量化、绿色化和集聚化实现生态转型。政策倒逼与市场转型交织并进,促使滨海县在体制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和协同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探索,走出一条“资源优势+制度创新”的绿色发展新路,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鲜活样本。
一是制度重塑:规划统筹与系统部署。滨海县构建了“1+3+N”绿色制度体系,“1”是绿色发展总体方案,“3”是绿色准入、环境承载力评估、跟踪服务三大制度,“N”是涵盖园区绿色导则、碳排放监测规范等配套制度。同时,推行“五新机制”:新标准、新约束、新评价、新平台、新动能,把绿色目标嵌入规划审批、要素分配和干部管理,实现从理念共识到制度嵌入的转变。这种全链条制度化,确保了县域绿色治理方向不偏、执行有力。
二是产业重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滨海县有序推进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和“减量提质”,关停一批不达标企业,引进绿色项目并实施提质改造,推动园区集聚化、规范化发展。同时,立足“风光氢储”优势,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推动氢能制取和储能示范项目落地,逐步构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应用场景”的闭环格局。通过“链式招商”,引入了新材料、储能装备、智能制造等绿色项目,逐渐形成集群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新动能。
三是机制革新:绿色治理与要素配置。滨海县实行能源预算制度,对重点项目严格执行能耗、排放指标约束。绿色项目入库则实行差异化资源配置政策,优先安排土地指标、能源指标与财政奖补,推动要素“向绿倾斜”。同时,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机制,推动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县域绿色发展的“加速器”。
四是协同治理:单一主导与多元共治。滨海县推动“政府—企业—第三方”三元协同治理模式,建立“绿岛云”数字平台,实现项目审批、碳排评估、绩效反馈的闭环管理。在此基础上,探索村庄光伏共建、园区绿色工厂认证、社区低碳生活积分制,拓展了群众参与渠道。此外,数字化治理手段则提升了全过程监管和动态调整能力。绿色转型逐渐由“政府单一推动”走向“社会共治共享”。
滨海县的探索为县域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制度嵌入是绿色转型的关键,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配套机制形成闭环;二是产业重塑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集群化、链条化发展推动绿色经济成长;三是要素再造要打破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推动能源、土地、金融全面向绿色倾斜;四是数字赋能与社会参与是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保障,应持续加强平台建设和群众动员。
滨海县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固定模式的复制,而是立足本地条件、动态制度创新的过程。建议从省级层面推动绿色制度推广、支持县域碳市场探索、强化绿色发展绩效激励机制,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双碳”目标提供更扎实的县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