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演化视角下太湖流域工业经济韧性提升路径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A03版:“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研讨会专版·典型案例       上一篇    下一篇

○王逸文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关税战等外部影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动力,使区域工业发展呈现明显分化,部分区域转型稳健,部分区域面临衰退,这凸显了评估、监测、强化区域工业经济韧性的现实意义。太湖流域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其工业经济韧性研究对全国工业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视角,结合流域工业发展实践,可从三方面构建韧性提升路径。

一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精准识别区域产业脆弱性。演化韧性理论强调通过系统调整与重构应对冲击实现演化升级,而精准识别脆弱点是提升韧性的前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太湖流域工业韧性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性:部分区域工业因自身处于早期路径开发阶段,受危机扰动较少,如嘉兴市嘉善县等地;而苏南部分传统工业集聚地旧有发展路径被大幅扰动,受影响更为突出,如无锡锡山区、滨湖区等地。这种差异源于各地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凸显了韧性研究的独特价值与必要性。

因此,亟须建立覆盖全域的动态韧性评估平台。依托时空维度与产业门类的精细化评价体系,实时追踪各区域、各产业韧性的动态变化,精准定位传统工业集中区、低技术产业集聚地等脆弱领域,形成 “风险监测—影响评估—政策建议”的全流程响应机制,为差异化的政策制定、调整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二是实施分级施策策略,推动不同区域精准转型。流域工业韧性的实践表明,经济韧性并非单纯依赖技术升级,而是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发展阶段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局层面,技术复杂度与韧性呈正相关,高端制造业在危机中展现强韧性,低技术产业受冲击最严重;但城市层面存在鲜明差异,苏州等依托高技术产业实现稳健发展的区域,技术创新要素成为支撑韧性的核心;而部分以中低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区域,其传统产业反而发挥了经济稳定器作用。

基于此,需实施分级分类的产业升级策略。对苏州等高韧性区域,聚焦创新驱动,重点培育全球价值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推动高端制造业从追赶向引领转型。对无锡锡山区等传统工业区,以鼓励智能化改造为政策发力点,推进传统产业与AI技术融合,同时搭建产业供需对接、技术交流平台,通过深化跨行业科技协作提升产品竞争力。针对不同城市产业特征,避免“一刀切”式盲目技术升级,因地制宜地挖掘适配性产业的演进潜力。

三是构建协同网络体系,促进要素优化配置。太湖流域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区域间产业关联紧密,单一城市的韧性提升难以形成整体合力。2008年金融危机中,高韧性区域的产业优势未能有效辐射周边,传统工业区的复苏缺乏外部支撑,反映出区域间关键协同机制的缺失。演化韧性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演化,推进苏南、浙北、上海等地跨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是提升流域整体韧性的关键。

应加快构建长三角工业韧性协同网络,以上海、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为节点,建立产业韧性联盟。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鼓励高韧性区域的技术成果向传统工业区转移转化;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脆弱区域倾斜,助力其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构建“高韧性区域引领、传统工业区跟进、要素自由流动”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流域工业韧性的整体跃升,为全国区域经济韧性建设提供示范。

当前,国际经贸格局重构与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需以演化韧性理论为指导,通过精准评估、分级施策与协同发展,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