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沈玉青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9月24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在盐城举行。会议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盐城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林业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共同主办,以“可持续发展的滨海——向海向新而行 筑梦蓝色经济”为主题开展对话,深刻探讨全球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策略,对于进一步深化全球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继往开来,
交出向海图强亮眼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的发展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和动力引擎。江苏海岸线绵长,湿地资源丰富,滨海生态独具魅力。2024年,江苏船舶海工、海上风电、海洋石化等特色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全国首批绿电可溯源的产业园区、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首套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等创新成果。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在致辞中指出,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近年来江苏以“江海联动、陆海统筹”为路径,奋力走好新时代向海图强之路,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江苏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大陆自然岸线的保有率达到35.9%。并与多国开展多领域务实合作,成功举办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全球滨海论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活动,中欧绿色低碳、中哈物流基地、“一带一路”陆海联运等项目成为江苏融入世界、共享发展的生动见证。
孙卫东表示,展望“十五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将在四方面发力:统筹布局蓝色经济版图,科学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一张蓝图”统筹陆海、联动江海。持续激发蓝色产业动能,做好“海洋+”“+海洋”文章。加快推进蓝色海湾建设,坚持“一湾一策”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拓展蓝色伙伴关系,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探索搭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合作平台。
任重道远,
实现生态修复与资源开发并行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海洋,既是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新疆域。在海洋经济持续发力与生态保护修复并行的当下,行业前沿声音也聚焦发展与保护的深层命题,在解锁海洋潜能、守护滨海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海洋生态状况稳步改善,但海洋生态修复仍是关键。”在主题报告中,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蔡锋介绍了厦门的海湾整治修复实践,该实践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据了解,该实践使得厦门的生物多样性增加,2007年到2010年3月共记录鸟类100余种,成为很多特殊鸟类的主要繁殖地和觅食地。此外,白海豚也开始频繁出现,有报告显示,2013年,在五缘湾进行的275天观测中,白海豚出现24次,共46头;2014年在五缘湾进行的365天观测中,白海豚出现49次,共93头。
“深海是人类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主战场,关系国家命运和大国地位。”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颜开表示,当前深海科技已经站上战略新高地。对于深海装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提出,要面向世界深海装备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深海通用平台与设备、深海资源开发、深海科学实验领域,抢抓深海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机遇。以深海装备未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夯实产业调整、产品升级、市场开拓所需的共性基础与前沿技术,攻克深海装备产业链、技术链短板问题。推动实现深海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建立深海装备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深海装备全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全球深海装备发展,推进海洋强国、造船强国等建设。
深耕蔚蓝,
搭建海洋经济发展合作桥梁
从智能船舶的技术突破到海洋新药的研发探索,当前,海洋经济的各细分领域正以创新为笔、协同为墨,书写着中国海洋经济向深向远、提质增效的发展篇章。论坛上,业内领军企业与权威专家齐聚,分享前沿实践、共话发展路径,为培育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全产业链价值跃升注入强劲动力。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长、环节复杂、协同要求高。当前,公司加快布局‘数字智能’与‘绿色低碳’两大赛道,以数字、低碳技术推动产品与制造双升级。”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翟亚军表示,在产品绿色化方面,公司制造的70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获评“2023年度十大央企国之重器”,推动了国内纯电池动力船相关标准和法规出台。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是国内首艘大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运营碳排放量低于IMO基准线54%。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洋中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新海洋中药应展示新时代理论和技术特点,提高治疗效果和应用的合理性。”对于海洋生物医药接下来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副院长李德海建议,要加强合作交流,提高生物医药发展速度与质量;加强对海洋生物医药多方面的系统支持,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鼓励创新,形成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和产业转化的优秀人才;建立符合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监管政策,形成良性发展的新机制。
本次论坛搭建起了企业间合作洽谈的桥梁,多家单位经充分沟通达成合作意向。活动现场,江苏沿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大洋智能(江苏)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江苏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嘉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恒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无锡钛灵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源清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等涉海科创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