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段慧明 江苏经济报记者 吉文化
记者日前从东海县获悉,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水晶和手工穿戴甲发展成绩取得新突破:1—8月份,水晶交易额达390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电商交易额为265亿元,同比增长32.5%;穿戴甲销售额约97亿元,同比增长89%。两大产业“比翼齐飞”,共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富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东海县水晶储量达30万吨、占全国70%以上。水晶加工利用可追溯到19世纪,20世纪后期,东海逐步放开水晶生产加工经营,一批水晶加工户开始在当地的火车站附近售卖水晶制品。到1992年,受市场经济政策鼓舞,东海国营、集体、家庭和个人纷纷办起水晶饰品厂,建成拥有1500间商铺的水晶交易市场,拉开了东海水晶快速发展的序幕。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东海水晶人逐步踏上全球“淘晶”的新征程。
如今,在巴西、马达加斯加、乌拉圭、非洲等海外水晶产地,活跃着一支1万多人的东海“淘晶”大军,国内也有不计其数的东海人长期往返20多个省市采购原石,东海成功实现从水晶储藏地向全球天然水晶集散地的华丽转身。2016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东海县“世界水晶之都”称号。
依托市场集聚的规模优势,东海持续推进产业补链延链,从全球采购的原石在当地进行切割、打磨、雕刻,最后包装、检测再销往世界各地。水晶产品链也从最早简单的项链、镜片,拓展出饰品、雕刻品、文化产品等品类。
在东海县,陈旭辉是与水晶结缘半生的匠人,从田间地头的挖掘者到水晶雕刻领域的领军人物,从国家级非遗“东海水晶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到成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水晶之都地地道道本土培育的产业人才,他的每一步都见证着水晶产业的发展变化。他创建的恒达珠宝公司,现已成为水晶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先后带动300多人创业就业,培育水晶雕刻技师数百人。
在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产业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东海的水晶市场也历经数次转型升级。2016年投资32亿元建成中国东海水晶城,实现了专业化、高品质运营。历经近10年的发展,水晶城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水晶产业繁荣发展的“晴雨表”。此外,东海还建成水晶雕刻非遗馆、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直播电商产业园,这些载体全方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东海较早把握“互联网+电商”机遇,2016年起引进直播电商模式,打造了水晶城电商双创中心、抖音直播基地、淘宝直播基地等平台,2019年后重点发展水晶跨境电商,建成水晶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全县水晶460亿元交易额中,电商交易额高达320亿元,跨境电商销售额达50亿元,被赋予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实现了“出海出圈”。
东海穿戴甲行业的兴起,则与水晶产业成熟的电商体系、物流网络等紧密相关。2019年前后,东海县敏锐捕捉商机,开始大规模生产穿戴甲,并通过手工绘制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出东海穿戴甲产业。作为最早投身这一领域的创业者之一,东海县黛瑞森穿戴甲公司负责人李轩更注重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他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深度融合,在小小的甲片上开辟出文化出海新赛道。“我们下功夫研究如何在这一方小小的甲片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李轩说。
如今,东海穿戴甲已形成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制作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日产能达50万副,数量占国内市场70%的份额,去年有8000万副穿戴甲借助跨境电商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短短数年,手工穿戴甲就成为当地除水晶外的又一产业名片。
为推动两大特色产业持续繁荣,东海县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扶持政策。针对水晶电商、穿戴甲企业建立奖励机制,创新推出“美甲贷”,提供最高1000万元抵押贷款。东海县积极培育人才,推动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穿戴甲相关工种培训,举办高层次创业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通过网络招聘、夜市招聘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人力人才支持。
从最初的水晶开采利用起步,到如今水晶与穿戴甲产业双轮驱动,东海县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带动约35万人就业创业。未来,东海将在产业链、供应链、品牌链上下功夫,以文化赋能水晶、穿戴甲产业发展,提速水晶加工产业园建设,完善现有平台和载体,全面推动水晶和穿戴甲产业提档升级。
可以预见,随着2025东海国际水晶矿物宝石博览会的举办,以及产业的持续创新升级,东海特色产业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富民强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