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今年以来,江苏经济的整体表现稳居全国“领跑阵容”。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大经济强省相比较,江苏排位未变,但最新趋势已变,在多方面呈现出数字之外的“进与退”。
上半年江苏GDP以66976.8亿元居全国第二,与第一名广东的差距缩小为1757.6亿元,创下了近20年来最小GDP差,再进一步。上半年GDP增速,粤苏鲁浙分别为4.2%、5.7%、5.6%、5.8%,江苏位居次席,苏鲁浙三省GDP增速均高于5.3%的全国增速。
在全国版图上,前7个月的江苏经济显示出了什么新图景和新趋势,凸显了哪些优势与瓶颈?
据统计部门数据,上半年广东GDP增量为3482.9亿元,江苏GDP增量为3641.5亿元;自2023年起,江苏半年GDP增量已连续三年居全国之首。2020年以来,江苏GDP增速已连续五年超过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年均增速差距约2个百分点。去年江苏增速(5.8%)比广东(3.5%)高出2.3个百分点。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指出,最新经济数据再次证明:江苏的优势在于坚实、均衡的制造业基本盘和强大的外资外贸韧性;江苏的不足则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民营经济活力上。
增量居全国之首
GDP增量代表的是一个省域经济规模的扩张趋势。上半年GDP增量连续三年居全国之首,表明江苏的经济规模扩张之势正领跑所有省份。
广东上半年GDP增速虽比去年同期提高0.3%,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11.4%,工业投资额下降9.4%,显示出正遭遇更大的增长阻力。上半年,江苏的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广东2412.24亿元。2024年和2023年的这一指标,江苏均高于广东,且差距在拉大;相对于山东和浙江的优势更为显著。
蒋昭乙认为,目前,江苏经济的核心优势首先体现在制造业基本盘更为雄厚与均衡。江苏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几乎所有重要工业门类,这种全能型产业结构使其在经济波动时抗风险能力更强。江苏的产业链完整性更强,从基础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成品,江苏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这种优势在应对供应链风险时至关重要,能有效降低对省外、国外的依赖。
相比而言,广东的制造业更集中在电子信息(深圳、东莞)和家电(佛山),浙江则集中在消费品制造(宁波、温州、台州)。虽然顶尖企业突出,但整体均衡性不如江苏。
江苏经济的另一个核心优势是外贸结构。江苏是全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电动汽车、锂电池“新三样”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优势持续巩固。2025年,全球绿色转型需求依然强劲,江苏在这一产业领域的出口增速将继续领先。
江苏经济的第三个优势是发展的均衡性。江苏“区域均衡发展”模式已成为全国典范,均衡发展使其整体经济潜力更大。这使得江苏的经济增长动能来源更加多元化,避免了“一市独大”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侯祥鹏分析,上半年江苏GDP增速较为平稳,但广东GDP增速也在逐步回升。2024年,江苏GDP增速为5.8%,高出广东2.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为5.9%,高出广东1.8个百分点;上半年为5.7%,高出广东1.5个百分点,增速差距呈缩小态势。
他认为,创新转型力度决定长远发展水平。在动力结构上,广东率先发展,也率先进入转型调整阶段,传统动能受较大冲击,增势尚未修复,但新技术、新产业新赛道已展现强大增长韧性。江苏同样面临外部冲击、内部转型等压力,需保持改革和转型的定力,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条件。
四大瓶颈待突破
前7个月,江苏GDP、规上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社会零售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整体增速略低于鲁浙。但比较居民消费与工业品价格,四省之中江苏的总体降幅最大。
蒋昭乙直言,当前制约江苏经济更快增长的瓶颈有四个:一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相对不足,这是江苏与广东最大的差距所在。江苏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尤其是南京、苏州两市,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全国领先,但缺乏像华为、腾讯、大疆这样能够定义行业、引领全球技术的科技巨头企业,拥有“高原”却缺乏“高峰”。浙江以阿里巴巴、网易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应用创新无比活跃,在新模式、新业态上总是快人一步,江苏则显得更为“沉稳”。
二是民营经济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加强,这是江苏与浙江的主要差距。江苏的经济主力是大型国企、外资企业和规模型民企,而浙江的经济根基是无数充满活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创业者,后者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更灵活,创造就业能力更强,内生增长动力更旺盛。
三是金融支撑与资本市场的差距。江苏缺乏强大的本土金融中心,没有像深交所这样的全国性金融交易平台。虽然南京和苏州是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但在集聚资本、为创新企业提供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支持方面,与深圳、杭州差距明显。
四是省内核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力有待提升。譬如南京的“省会首位度”问题,与广州、杭州、深圳这些在本省具有绝对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相比,南京对江苏其他地区的辐射力相对有限。江苏区域发展的“双核”甚至“多核”模式有利有弊,弊就在于缺乏一个能统筹全省资源、强力牵引的“火车头”。
侯祥鹏分析,受复杂形势影响,进入今年下半年,江苏与粤鲁浙各省的一些关键指标均呈较快下行态势。综合研判,当前广东工业经济面临外部冲击更大,仍处于深度转型调整过程之中;浙江与江苏工业增长势头大致相当,且均面临较大的增速回调压力;山东则仍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
服务业成为新引擎
今年前7个月,工业这一江苏经济最强引擎的能量输出占比,在全国四个经济大省之中并不突出。
侯祥鹏指出,纵向比较,作为工业强省,多年来江苏第二产业增速最高,但这一态势已经有所改变。2024年,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前者仍低于后者0.4个百分点。这表明,服务业在体量、增量两个指标上均领先制造业,已成为江苏经济主引擎。
横向比较,前7个月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2%,分别低于浙江、山东0.4和0.5个百分点。根据产业周期规律,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服务业会获得更大的动力,并成为主引擎。在持续稳住制造业基本盘的同时,必须积极向服务业挖掘增长空间。
上半年,作为吸引海内外投资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苏粤两省面临的投资下降之势仍在持续,短期内复苏的压力较大。
侯祥鹏分析,1—7月,江苏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1%。横向比较,受到内外部复杂因素影响,多数经济强省前7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处于下行区间。这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态势具有普遍性。
侯祥鹏认为,对于江苏等经济大省,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新基建、城市更新及“投资于人”等领域,仍蕴藏较大的投资机会,一些代表未来方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仍能赢得投资者青睐,并不断蓄积未来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