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新压力催生新动能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A02版:今日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今年以来,江苏经济“成绩单”喜人。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7月,我省GDP较去年同期增长5.7%,高于全国GDP整体增速0.4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全国平均为7.5%。前7个月,江苏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增速为9.3%,居全国前列。截至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近27.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达10.1%。

与此同时,作为体量大、投资带动力强和外向型经济占比较大的经济大省,江苏省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的新旧压力。

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前7个月全省消费增长稳定但幅度不大,投资继续收缩,且7月份降幅较上半年有所加大。1—7月,我省社会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4%,但7月同比仅微增0.6%。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6.1%,降幅较上半年明显扩大。

新压力之下,江苏经济“成绩单”却超出预期,个中原因何在?

工业新动能:

高附加值新兴产品带动

今年前7个月,全省外贸尤其是出口恢复了较快增长,“江苏制造”高附加值新兴工业品出口的强势带动是关键因素。

今年以来,我省高附加值新兴工业品的中上游环节产销增长较快。

据统计,今年1—7月,江苏外贸出口2.21万亿元,增长9.3%,电工器材、船舶出口增速高达21.3%和32.1%,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0.7%,压舱石作用突出;上半年,全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3%,汽车制造业增长11.1%。7月,光纤光缆及锂离子电池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行业增速达12.2%、19.7%;锂离子电池、半导体分立器件、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9%、21.9%、17.4%和13%。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吕永刚认为,近年来,江苏制造业创新转型步伐加速,带动工业动能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附加值新兴工业品增速较快,新兴制造业已然成为我省工业新动能的有力增长点;二是高附加值新兴工业品出口有力支撑全省外贸较快增长;三是装备制造业的主引擎地位持续巩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分析,全省前7个月的外贸数据展现出韧性强劲与结构优化的双重特征,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凸显了作为外贸大省的竞争优势和战略价值。

他指出,总体而言,江苏外贸正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以市场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应对全球不确定性。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增速高于整体水平,表明江苏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仍保持关键地位;一般贸易的主导地位巩固,反映出本土企业产业链的完整度和附加值的提升。

“江苏制造”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机电产品已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69%,增长10.7%,显示出江苏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在不断扩大。

专家表示,前7个月全省进口下降2.1%需辩证看待。机电产品进口小幅增长,其中平板显示模组、电脑零部件进口增长显著,表明江苏在积极引进关键技术支撑产业升级。但整体进口下滑可能反映内需修复偏弱或产业链的本土化程度正在提升。

消费新动能:

升级需求+政策激励

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7月,全省仓储会员店、折扣店、集合店同比增长24.2%,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参加了政府“以旧换新”活动的家电、家具和数码产品同比增长了11.2%,其中,一级和二级能效的绿色商品、智能家电增速高达34.7%和44%。

吕永刚观察发现,今年以来我省新型零售业实现了较快增长,积极策应消费转型升级需求的新型零售业态表现活跃。其次,线上消费延续了近几年的较快增长之势,跨境电商表现尤其抢眼。1—7月,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82.6%,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得益于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我省13个设区市已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覆盖,“跨境电商+产业带”的基础优势逐步显现。

他指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江苏居民整体消费力较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深度突破期,成为国内外头部和新锐零售企业的激烈竞逐之地,刺激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持续涌现。

南京大学江苏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商学院教授王宇则认为,当前消费市场的增长与政策激励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江苏在全国较早启动了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并创新打造了“江苏消费品以旧换新平台”。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江苏需要考虑培育那些可持续且融合性强的消费新动能。

王宇指出,体验式、沉浸式、个性化消费正在积聚我省全新的消费动能。例如,以“苏超”为代表的赛事经济的火爆,证明了文旅体商的深度融合是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释放消费活力的重要手段。

他直言,江苏下一阶段培育消费新动能的重点,是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拉长消费链条,丰富消费生态。

投资新动能:

产业分化之中的“升级亮点”

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1—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6.1%,降幅比上半年扩大了2.2个百分点。

吕永刚分析,我省投资额的持续下降,受到多重复杂因素影响。例如,房地产投资持续处于下降区间。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我省投资方面出现了不少结构性亮点。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实现正增长,部分领域增速较快。1—7月,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8%,其中大型基建项目支撑明显,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7.5%;受“水运江苏”等政策带动,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速达28.3%;新型基础设施保持较快增速,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增速达26.8%。

二是部分产业面临冲击,同时也在蓄积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如通信业领域,1—7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额分别下降4.4%、17.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设备购置投资却大幅增长59.7%。在商业领域,虽然消费市场整体不振,但批发和零售业设备购置投资增长达31.8%。

蒋昭乙认为,我省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总体承压、结构分化、转型加速的特征。

基础设施压舱石作用凸显。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8%(其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增长7.5%)成为稳投资关键力量。结构优化明显:电力热力投资增长41.2%,水上运输增长28.3%,互联网服务增长26.8%,显示出基建投资已从传统“铁公基”转向新能源、数字化升级等新领域,与双碳、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新基建等国家最新战略高度契合。

同时,制造业投资分化中蕴藏升级信号。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8.3%,证明了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专用与通用设备制造业保持增长,反映出了围绕“江苏制造”的高端装备制造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