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江苏解好发展“必答题”布局脑机接口未来产业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实习生 陈 悦

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齿轮加速咬合,新时代发展的 “必答题” 正迎来关键解法。在区域竞争聚焦核心科技的当下,“脑机接口 ”这片融合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的 “科技新大陆”,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舞台中央。而手握科教 “金钥匙” 的江苏,凭借丰富的科研资源、清晰的产业蓝图以及开放的场景政策,正以全链条生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瞄准科技“新大陆”,

按下产业布局 “加速键”

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想象,已一步步从基础研究的 “象牙塔” 走向应用探索的 “试验田”:从帮助瘫痪患者用意念操控设备,到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这项技术的价值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释放。据权威机构估算,预计在2030—2040年,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1450亿美元。

对这片 “蓝海”,江苏已做好开拓的准备。今年年初,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国科康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编制的《可穿戴式脑机接口专用脑电采集分析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T/CAS 976—2024)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为中国首个可穿戴式脑机接口产品标准,规范了“可穿戴式脑机接口专用脑电采集分析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填补脑机接口领域标准空缺。

在临床应用方面,已有医院首开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康复治疗门诊。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康复医学科正式开通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康复治疗门诊,该治疗主要聚焦神经康复,适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等患者的康复训练。日前,苏州再次传出消息,一名16岁男孩,因突发性左侧脑出血,在医院接受左脑开颅急救后,右手丧失了基本活动能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苏州研发中心脑机接口与智能交互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脑控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对其开展基于“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的脑控手部运动康复增强训练。经过持续5周的训练,患者右手手部指关节和腕关节实现自主控制的小幅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信心。

敏锐捕捉到未来产业趋势的南京也已按下 “加速键”。今年 7 月 ,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培育大会的召开,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多项重大创新载体同步启用,产业联盟正式组建,原本分散的科研力量、企业资源从此拧成 “一股绳”,南京脑机接口产业正式迈入集约化、生态化发展的新阶段。

构建多层次应用场景,

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没有场景的技术创新,就像没有土壤的种子。” 业内专家的这句话,道破了前沿产业发展的关键。脑机接口作为长周期布局的领域,应用场景拓展、技术稳定性提升、量产能力突破,每一步都需要真实场景的 “试炼”。如何构建多层次应用场景,成为江苏发展脑机接口产业的必答题。

为实现从技术研发的 “单点突破”到应用场景的 “全面开花”,江苏正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协作为纽带,全力打造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 “新高地”。作为创新之城,南京为这项技术搭建起一个个 “试验场”。多家高水平医院正加快建设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把实验室 “搬” 到患者身边。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组建的专门研究团队,一头扎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探索:从记录大脑神经信号,到开发适配的治疗设备,再到为患者定制康复方案,每一个环节都在紧密推进,只为让脑机接口技术早日成为治病救人的新利器。

不仅如此,南京还在制度层面创新突破 ,率先建立地区性伦理审查互认机制,6 家重点医疗机构实现伦理协同。这一举措,直接破解了多中心临床研究中长期存在的 “痛点”:过去,不同医院重复审查、标准不一,一个项目往往要等上数月甚至更久;如今,审查结果互认、标准统一,研究周期大幅缩短,为脑机接口技术快速验证和推广扫清了制度障碍。

除医疗领域外,南京的 “脑控 +” 应用体系正在更多场景开花结果。在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南特脑科学数智化平台” 成为残疾学生的 “新伙伴”: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学生们只需集中注意力,就能用意念与外界交流、控制环境设备,有的孩子第一次通过技术 “说出” 心愿,有的孩子成功操控台灯开关,这种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让冰冷的科技有了暖人的温度。

创新政策护航体系,

破解长周期产业培育难题

与众多新兴产业一样,当前的脑机接口产业如同一颗 “慢生根” 的种子 ,需要充足的阳光与水分来呵护。脑机接口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传统扶持政策往往难以精准滴灌。针对这一特点,江苏各地创新推出多个“陪跑计划”,提供从早期孵化到产业扩张的全周期服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支持。

继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助力新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后,近日江苏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深层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聚焦创新、临床急需与罕见病治疗等方向,部署实施一批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脑机接口设备等医药前沿技术产品研发及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等。

其实,早在2023年2月,江苏就提出了培育“类脑智能”等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创新研发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新技术和新装置,实现脑机融合技术在重大脑功能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同年11月发布的《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明确发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方向包括脑认知原理解析、重大脑疾病发病机理与干预、类脑智能计算芯片、脑机接口等。据悉,在去年的基础研究项目中,脑机接口项目有7个。

江苏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以南京为例,对于刚起步的初创团队,南京送上 “及时雨”,免费提供实验室空间,开放共享高精度仪器设备,还给予种子资金支持,帮团队解决 “无场地、无设备、无资金” 的困境;对成长型企业,南京则变身 “连接器”,主动对接临床资源,协助开展注册申报,助力企业从技术研发迈向产品落地。为了给产业注入长期资金 “活水”,南京市设立脑机接口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长线研发项目和技术成果转化。不同于传统基金追求短期回报,这支基金真正践行 “陪跑” 理念: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邀请专业投资管理机构掌舵,同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技术指导,单个项目投资期限最长可达 10 年,让企业能沉下心来搞研发,不必为短期盈利焦虑。

在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的滋养下,一批突破性成果正在江苏涌现。南京山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功能神经外科电生理记录和刺激设备”实现了DBS手术中相关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该设备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60%,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尹奎英团队开发的“经颅磁治疗脑导航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实现了无创脑刺激与实时导航的结合,为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该团队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合作开展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有效率达到70%以上;东南大学团队攻克了高精度空间六维力传感器等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脑控机器人精细操作中的力反馈技术瓶颈,其开发的传感器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脑控机械臂系统,让使用者能够通过思维控制机械臂完成抓取、放置等精细动作,并获得触觉反馈。这些突破性成果覆盖神经治疗、康复医学、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彰显了江苏脑机接口技术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