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蟹甲与芦苇的隐喻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4版:吴韵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陈 益(苏州)

金榜题名,是人生最为得意的事。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创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结束,一千三百年间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不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奉为圭臬。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目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以文入仕,跻身宦臣,光宗耀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金榜题名,一夜之间便见霄壤之别。黄梅戏《女驸马》中,有“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的唱词,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提起琼林宴,先要说说传胪大典。传胪大典,是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进士名次的典礼。明代邱浚编写的《幼学须知》记载:“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传胪也特指公布殿试的结果。

原来,明清时期的科举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往往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卷的成绩,由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则被赐予进士。进士也分等级,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 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 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殿试两天以后,皇帝要专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中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宫殿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入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传胪”。传胪的第二天,所有新科进士才有机会出席礼部举办的“琼林宴”。对于读书人,这显然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瓷器收藏家瞿黄棘先生藏有一对清同治粉彩“二甲传胪”瓜棱杯。杯身绘有独特的吉祥图案,为两只壮硕的螃蟹伸出大螯,衔住芦苇。底款为双框红字篆书“同治年制”。形象生动,惹人喜爱的瓷杯,主要用以饮酒。他告诉我,蟹甲与芦苇,其实含有“二甲传胪”的隐喻。

原来,在明代科举制度中,传胪最初特指二甲进士第一名(也称为亚元)在接受皇帝赐封时的特殊待遇,后来泛指所有二甲进士。到了清代,则专门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能考中进士,取得进入仕途的资格,从此改变命运轨迹。显然是吉星高照,前程似锦。因为螃蟹有坚硬的甲壳,金爪黄毛,有黄甲之称。与传胪时所用的黄榜颜色相似。芦苇的芦,与传胪的胪同音,所以古人常常画两只螃蟹配以芦苇,用作陶瓷装饰图案,寓意二甲传胪、黄甲传胪,寄托科考中试的美好愿望。

明清两代,朝廷会举办隆重的传胪大典,并且赐恩荣宴、刻碑题名、赐匾建坊。状元、榜眼、探花们享受超乎想象的荣耀时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无数寒窗苦读学子们的精神激励。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金榜题名终究是人心所向。一年一度的高考吸引了亿万人的关注。收藏“二甲传胪”瓜棱杯,并作文化研究,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