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从“关键变量”到“最大增量”,我省持续做深创新融合文章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聚焦产业重点方向和新领域新赛道,百余家高校院所、数千家科技企业齐聚一堂,4100余项科技成果与3600多条企业需求双向奔赴……在日前举办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从前沿成果发布到高效对接,江苏以产学研融合为笔,绘就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新图景,亮点频现。正如省长许昆林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江苏将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高水平创新策源根基,加速高质量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格局,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推动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创新星火凝聚江苏实力

大会现场,一辆“长着翅膀”的四轮汽车格外醒目。这辆最大载重达500公斤、最大飞行高度超过300米、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的“大家伙”正是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牵头研发的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陆空一体飞行汽车“东大·鲲鹏1号”。“传统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不具备地面移动能力。‘东大·鲲鹏1号’为陆空一体构型,兼具地面运载与空中运载的灵活移动能力,可实现装备地面行驶与空中飞行的无缝切换。”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邱春龙说,在研发上,科研团队先后突破陆空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动力系统全域冗余机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未来将面向真实的城市交通场景。“我们正在研制二代飞行汽车,进一步优化、升级,比如荷载两人、螺旋桨内收等。”

高校积极推介科研成果的同时,企业也纷纷亮出创新实力。“前不久,‘世和一号’泛实体瘤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试剂盒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邵阳一边热情地与其他参会者分享着喜讯,一边也期望着就检测过程中上游磁珠、酶等相关要素的生产与更多高校进行合作对接。“在世和基因坚持原始创新的历程中,离不开江苏、南京给予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和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比如,随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推进,考核体系不再单纯以论文为核心依据,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积极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企业从中广泛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期间,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还首次发布了《2025中国“科创未来之星”企业研究报告》,共遴选出80家具备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早期创业企业,其中江苏21家,入选企业总数与北京相同,并列全国第一。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自2022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以智能机器人为产品载体,3年内已完成两代人形机器人、17款高端协作机器人、4款复合移动机器人及焊接、码垛等多款机器人工作站的研发。本次大会期间,公司再迎重要合作契机,与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签约“面向汽车智能制造的人形机器人整机设计及智能柔性操作技术研发”项目。公司市场总监瞿晓丽告诉记者,接下来,各参与方将各展所长,围绕机器人本体、算法、验证等方向对人形机器人在汽车智能制造具体应用场景展开全方位研究。

高效对接加速成果转化

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贯通,本次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首次设置了3000多平方米的对接洽谈区。当“真需求”与“硬实力”现场碰撞,一个个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从实验台走向演讲台,在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对接专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苏丹刚发布结束,就收到了镇江经开区的合作意向。她在现场推介的“氩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让大面积原位抛光和高分辨成像成为可能,可广泛运用于半导体、新能源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电子显微镜投入金额比较高,研发周期比较长,而且是一个比较窄的赛道。”让苏丹开心的是,通过大会,他们被更多投资人、客户看见。

事实上,包括连续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内,2023年以来,我省已举办各级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3000多场次,达成合作13000余项,投资额1260亿元。2024年,我省与中国科学院方面合作项目营收1545亿元,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300亿元。

作为高校教师,同时又是创新型企业的领军人,南京大学教授谭海仁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成立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专注高效率钙钛矿光伏电池的研发与制造,已连续11次创造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申请核心专利120余件,关键技术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产学研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产业—市场’的闭环生态。”谭海仁认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的系统性思维。例如,钙钛矿光伏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材料科学、器件物理等基础研究的支撑,还需结合工程化工艺开发、成本控制及市场需求洞察。

“仁烁光能的实践表明,高校团队需与企业深度绑定,通过联合实验室、中试平台等载体,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可量产的工艺包。”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成果落地,谭海仁建议,建立“需求牵引”机制,企业需深度参与高校课题设计,例如通过“揭榜挂帅”模式明确技术痛点,避免“闭门造车”;完善中试转化平台,政府应支持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缩短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周期;优化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探索“专利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模式,降低企业合作风险,激发转化动力。

强强联合做优资源禀赋

江苏科创资源家底雄厚,拥有61 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其中18家为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拥有175所高等院校,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如何将禀赋优势凝聚为发展优势?

南通高新区紧密围绕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与南通大学携手共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人才培养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致力形成“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突破—园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淮安高新区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动在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绿色环保材料等重点方向的协同创新发展,打造双向赋能的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泰州医药高新区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赛道,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紧密合作,围绕“中药智能制造”“特医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研发”“天然药物修饰”3个方向,打造“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协同体系……今年以来,伴随我省“双高协同”的推进,高新区与高校间以往分散式、点状式的产学研合作正全面升级为“有组织协同+有组织转化”的深度携手,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加速奔驰。

在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特设的高新区新质转型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专场上,32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签约,其中12个为“双高协同”合作项目,涉及产学研合作、基金共建、载体共建等多种合作形式,项目合作经费近7亿元。其中包括无锡高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签约,设立2亿元“双高协同”成果转化基金;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办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将深入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应用场景开放不仅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培育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重要路径。聚焦高新区未来产业新赛道方向,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在专场活动中积极发布了应用场景清单50条。其中,应用场景机会和能力各25条,覆盖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六大未来产业方向,涉及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合成生物、氢能和新型储能商业航天等新赛道。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赵志强表示,下一步,中心将围绕高新区重点产业领域和新赛道发展方向,提供专业化、体系化的应用场景对接服务,为高新区新质转型、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提供更强的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