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实习生 陈 悦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江苏“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举措之一。9月12日,记者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自《江苏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实施细则》出台以来,江苏通过加强全链条管理,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4570个管控单元,已初步形成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明显改善。
近年来,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江苏结合本地特点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通过海陆统筹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持续保障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江苏建立完善由1个省域总体管控要求,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大运河沿线、沿海地区5个重点区域(流域)管控要求,13个市域管控要求,全省若干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组成的“1+5+13+N”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推进省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构建生态环境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原则上保持稳定,每5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评估情况定期调整,省级对设区市每年进行工作进展跟踪,每5年对工作进展和制度实施成效开展评估。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杨凯介绍,目前江苏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4570个管控单元,其中陆域4268个、海域302个,每个单元均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准入要求、规范开发行为。为实现全方位管控,江苏不断强化分区管控政策协同,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南京、南通作为国家衔接首批试点城市,率先完成衔接任务,南通经验在全省宣传推广。
同时,引导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聚焦区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建立问题识别、精准溯源、分区施策的工作闭环,防范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推进区域降碳增汇,发挥优先保护单元对森林、湿地、土壤、海洋等生态系统稳定固碳作用,加强重点管控单元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此外,江苏还以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点,把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等全部纳入重点管控单元,建立环境准入清单,推进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评、排污许可、环境监测、执法监管等制度全链条融合贯通,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已被纳入《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为确保到2025年初步形成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立和高效运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两个时间节点目标,江苏建立了江苏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全省4570个分区管控单元矢量信息,形成信息集成“智慧一张图”,实现环境质量自动预警和任务发布、反馈功能,并将16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纳入重点管控单元,通过“一企一档”将驻园企业的排污许可、执法检查等信息进行集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全景扫描、智能研判功能。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有6700余个,累计访问量达13.3万人次,导出分析报告2.9万多份,实现管控规则“一手清”、研判结果“一键查”、政策文件“一库览”、企业在线“一站服”。
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以来,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明显改善。有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国考断面年均水质已连续3年达到优级水平;2025年1—8月,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为92.4%,流域治理实现水质稳定达优。伴随着空气质量持续变好,江苏PM2.5年均浓度连续4年以省为单位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精准施策实现“江苏蓝”常态化。同时,全省生态质量保持基本稳定,生态质量评价连续4年为“二类”。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中国淡水蛏、背瘤丽蚌在全省多地检出;沙家浜湿地的鸟类从69种增至180种,分区保护提升生态韧性。
记者了解到,未来,江苏将进一步完善目标导向、精准管控、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重大政策科学决策制定、重大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合理布局提供支撑。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