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锡伯族非遗传承的金融支持机制创新研究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T03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沈阳师范大学 周佳怡

摘要:本文立足锡伯族非遗与红色旅游融合情景,依据沈阳师范大学项目,设计出“公益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的三维化支持模式。利用公益众筹、订单融资等手段突破锡伯族刺绣、制弓等轻资产非遗资金问题,设计出风险管理体系,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非遗传承;金融支持;红旅融合;公益金融;数字金融

引 言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缺口

王曙光(2020)指出,文化金融要以文化价值为主要基础开展业务与构建信用体系,以更好支持文化产业金融化[1];吴晓求(2022)认为,数字科技发展使无法通过以往融资方式获得支持的非遗,有了新的融资手段[2]。现有研究在文化金融领域有一定积累,但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金融支持探讨较少,红旅融合场景下金融制度设计缺乏系统、可行性研究。因此,本文以锡伯族非遗项目为案例,结合“匠心承锡伯,红旅暖非遗——DIY 公益体验工坊” 实践,探索少数民族非遗金融支持方法,填补研究空白。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拓展文化金融内涵,充实“红旅+文化” 理论;实践层面,结合锡伯族非遗工坊运营需求,设计可操作的金融工具组合,为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制定非遗支持政策提供具体参考,助力解决少数民族非遗融资难题。

一、锡伯族非遗传承的金融需求分析

(一)资金需求结构

1.运营层:年均成本35.3万元,人工、原材料、营销占比高,旺季需额外10.6万元流动资金。

2.发展层:年培养5名学徒需8万元,文创研发15万元,数字化保护一次性投入30万元。

3.应急层:红旅流量降30%时,现金流缺口达15万元,需风险准备金。

(二)金融需求特性

1.轻资产:以非遗技艺为主,缺乏有形抵押,难获银行信贷。

2.公益性:70%收益用于公益,商业回报低,需兼顾公益与可持续的工具。

3.季节性:旺季资金需求集中,淡季平稳,需灵活融资调节成本。

二、金融支持模式创新

(一)公益金融工具:适配非遗公益属性,降低融资门槛

1.非遗主题分层众筹:结合“DIY公益体验工坊”场景,设10元、50元、500元三档众筹,预计首期募资20万元,到账率92%,用户转化率较单一捐赠高 40%,可覆盖部分原材料成本并带动客流。

2.红旅联动社会责任债券:联合沈阳市文旅局发行3年期债券,票面利率2.5%,资金用于沈阳、察布查尔工坊扩建及传承人培训。地方财政补贴20%风险准备金,若年均培养传承人少于5人或服务特殊群体少于800人次,利率下调0.5%。通过红旅体验、文创销售收入偿还本息,形成“融资—传承—收益—偿债”闭环。

(二)数字金融融合:借助科技赋能,提升融资信用

1.非遗技艺区块链存证增信:将锡伯族弓箭制作100道工序、刺绣5类核心针法等关键技艺信息上链存证,形成不可篡改的技艺档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指出,区块链技术能有效提升资产信用透明度[3]。基于此,“DIY公益体验工坊” 信用评级提升 60%,可优先获银行15万元信用贷款,利率下浮10%,突破传统信贷对有形资产的依赖。同时,区块链存证内容同步至工坊数字非遗墙供体验者查询,增强文化传播真实性。

2.非遗数字藏品融资:结合“文化IP塑造”计划,发行99元/份的刺绣主题NFT,首期1000份,募资9.9万元。藏品融入西迁元素,持有者可兑体验折扣或签名文创,转售10%溢价纳入“非遗保护基金”,用于补贴高龄传承人及开发儿童体验课。

三、风险防控机制

(一)文化风险防控:保障非遗本真,避免金融化偏离

1.双委员会协同监管:设“非遗审核委员会”与 “金融风控委员会”,前者确保体验/文创保留80道以上传统工序,后者建文化价值评分体系,评分低于80分则暂停部分融资。

2.传承人参与资金决策:传承人在金融工具设计、资金用途中投票权重不低于30%,如弓箭技艺数字化需经传承人确认技术方案,避免信息失真。

(二)金融风险防控:稳定现金流,降低偿债压力

1.现金流分层管理:将收入分“基础收入”与“浮动收入”,旺季存30%基础收入作淡季储备,月提 10% 浮动收入作风险准备金,现金流波动从±45% 缩至±20%。

2.合作方风险共担:与银行、保理机构约定逾期用文创抵偿债务;与锡伯族景区约定,若客流下降导致收入减少,景区提供免费宣传位、下调分成比例5%,共抗风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需整合三类金融工具解决非遗资金问题,红旅场景稳定现金流可降低融资风险,需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

(二)政策建议

1.专项再贷款与非遗场景绑定:国家文物局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非遗与旅游、教育等协同融合[4],基于此,建议央行设立“少数民族非遗红旅融合专项再贷款”,参考现有特定领域专项再贷款模式,实行LPR减50个基点的优惠利率,资金优先支持“非遗+红旅”项目。同时,要求获贷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非遗传承人补贴、技艺数字化保护等核心领域,不得挪作他用。

2.非遗信贷考核与风险补偿:将非遗相关信贷业务纳入金融机构考核评价体系,对非遗贷款占比超5%且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的机构加分;扩大国家级非遗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至5亿元,按50%比例补偿金融机构开展少数民族非遗信贷业务的不良贷款,减少其放贷顾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文化金融理论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2]吴晓求.数字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R].2023.

[4]国家文物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