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产业学院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及实现路径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T03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芊葵 张辰冬 郑雪凌 崔向珍 孙 静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产教融合的现状及产业学院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并从宏观、微观层面提出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产业学院;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我国产教融合的过程是伴随着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与拓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熟悉基础技能的人才,因此,此时我国产教融合注重培养手工操作基础性人才;2001年中国加入WTO,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这一阶段所需大批量流水线熟练操工,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在生产线实习一年即可满足企业需要,属于粗放型的产教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粗放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不再适应我国下一阶段发展,因此地方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企业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改革才能可持续发展。此时企业逐渐使用全自动生产线代替人工流水线,熟练操作工需求量大大降低,而具有精密仪器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实践型人才需求量激增,曾经的粗放型产教融合方式已不适应现在的企业发展。

以山东省为例,早在2010年山东就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曾经的低端炼化煤炭石油纺织支柱产业已不能支撑未来增长。2018年,山东启动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主题战略综合试验区,聚焦“十强产业”,淘汰七大高耗能落后产能。山东逐渐形成以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省会经济圈(科技创新)、鲁南经济圈(资源绿色转化)为主的全省一体化协同产业布局。此次产业升级将老牌优势产业高端化,做大做强,同时发展新一代产业,以及推进农业集约机械化生产,努力完成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转变。

在此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对高校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简单招聘大量流水线熟练工到复合技能型人才、创新平台、管理咨询等多位一体的合作。然而,很多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校本位的管理方式,无视企业实际需求及其收益,产教融合的瓶颈无法实现实质性的突破。由此,我国更为重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构建了产教融合发展的大格局,首次正式提出“产业学院”概念。

产业学院,指为了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学院[1]。产业学院的结构设计应在充分凝练区域发展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使其尽可能匹配区域的功能定位、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同时,目标院校和学科专业(群)的选择必须坚持跨学科、跨专业的建设思路[2]。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院校建立了产业学院,开始对产教融合进行新的探索。山东省自2019年至今已建立60余个现代产业学院,本专科皆有分布。华证指数ESG评级体系显示,参与产业学院共建的110个主要企业,过半数在2022年后发布了ESG信息披露报告,其中大部分企业在产业学院建成三年内ESG评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这些产业学院通过专业群建设、专利转化、国际协作等方式,完成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匹配。可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之于传统产教融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二、产业学院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

本研究以山东省40个有代表性的本专科产业学院及其合作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产业学院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形成“教育—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

(一)技术转化与创新驱动

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将高校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例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专利菜单”模式,将制冷技术成果转化为冷链物流企业的节能方案,单机节能达5%,这种技术反哺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二)人才定制化供给

采用“真题真做”项目制培养。泰山学院产业学院通过“T型培养体系”(企业主导顶层设计+项目驱动个性需求),每年定向输送600名具备工艺创新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缓解企业技术人才缺口。

(三)产业链生态共建

通过实体化运作打破组织边界,实现资源要素融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与医养健康企业共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延伸出药膳、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带动区域产业增值超千万元。

(四)治理模式升级

校企共同持股、收益分成的利益联结机制。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潍柴集团合作,将短期项目合作转化为长期价值共创,保障合作稳定性。

(五)品牌与市场协同

产业学院作为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可快速孵化企业新业务。威海职业学院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农产品智慧流通,助力企业拓展黄河流域市场。

这些作用表明,产业学院已超越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企业技术升级、人才储备和生态构建的战略支点。

三、我国产业学院建设路径分析

根据样本产业学院在企业可持续发展驱动作用中的优势,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探寻我国产业学院的建设途径。

(一)宏观层面

1.改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治理。产业学院的结构设计要在合理选择目标产业和企业的基础上,充分集中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使其尽可能与功能定位、产业规划和区域内产业结构相适应。同时,目标学校和学科专业(群)的选择应遵循跨学科和跨专业建设的理念,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术领域需求。

2.鉴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广阔前景,我国产业学院面临的真正困境是学校主导的建设模式中缺乏区域和谐,难以满足不同区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3.产业学院政策的改进必须反映法律的行为和规范。要确立法定代表人地位,建立一套多功能、调动或聚集学校和企业的相应资源以适应市场经济秩序的混合实体。

(二)微观层面

1.坚持合作治理,建立灵活的学校体系。有必要建立管理学院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原则和标准。所有权的流动必须遵循所有权主体准入原则。这意味着学校和企业在签订合作协议之前,要合理选择合作主体,并对其准入资格进行合理研究。

2.加强产业创新,提高教师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涉及企业概念的内容,贴合企业要求,设置相关课程。

3.明确产业方向,提高公司内部能力。产业学院的发展必须明确方向。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提高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学院来说,产业学院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教职工素质,有利于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结 语

在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学院这一推进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应将创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切实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新模式,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和地方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 易月娥,王琳.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湖南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研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06):73-79.

[2] 周继良,吴肖.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产业学院组织属性与特征的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4):185-192.

课题:黄河流域产教联盟科研课题,产业学院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驱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HHLYYB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