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挑战与发展应对
日期:09-10
“Z世代”是文化传播的核心群体,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00后”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开发剪窗花App。该应用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将虚拟的窗花与真实环境巧妙结合,让虚拟的窗花“贴”进现实世界。该App上线后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让其他国家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彰显了“Z世代”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实践与积极作为,也凸显了数字技术在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在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亦遭受了一些挑战,如文化符号转译与深度传播的矛盾,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本文基于数智时代“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挑战与发展应对策略展开分析,旨在探究全新的“Z世代”青年跨文化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数智时代“Z世代”青年跨文化传播面临诸多机遇
语言壁垒的消解。在数智时代下,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翻译系统不仅支持多种语言的即时互译,还能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部分先进的翻译设备还具备实时语音翻译功能,支持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顺利进行对话交流,打破语言交流障碍,这为“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数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Z世代”青年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向“信息的传播者、生产者”。“Z世代”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自主创作、发布、转发有个性特色的短视频或创作作品,吸引别人的关注。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得“Z世代”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为“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数智时代“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挑战
(一)文化符号转译与深度传播的矛盾
虽然数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诸多机遇和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文化符号转译与深度传播的矛盾,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实践中,尽管AI实时翻译技术的应用突破了语言壁垒,但由于各国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性,且文化系统中的细微差别仍难以精准传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文化隐喻缺失、多义词的语境偏差等情况,导致译文内容与原文所表达出的含义不一致,文化符号转译遭受挑战,最终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
(二)AI赋能与风险并存
AI翻译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流障碍,为“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Z世代”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应用数智技术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比如,社交媒体算法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易形成文化认知的“过滤气泡”。具体而言,相当一部分外国人仅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使得其对“异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碎片化符号,忽视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鉴于此,虽然“Z世代”青年能借助算法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外国友人收到跨文化传播内容,但也可能陷入“自说自话”的传播闭环,不利于跨文化传播。
(三)流量逻辑与价值共鸣的角力
社交媒体在助力“Z世代”青年跨文化传播的同时,亦容易引发“文化速食主义”问题。如部分风格夸张的视频虽然能够引发共鸣,但也会放大文化差异,导致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表层解读,这与我国跨文化传播目标不符。除此之外,在跨文化传播中,“Z世代”青年可能遭遇社会偏见与歧视、面临身份认同困惑等,影响其传播积极性,增加“Z世代”青年在面临身份转变时的心理压力,无法充分发挥“Z世代”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三、数智时代“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挑战应对策略
(一)开设培育课程,提升数字素养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为了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Z世代”青年要不断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争当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人。高校要走在时代前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坚持培育学生数字素养和跨文化能力。第一,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认识及其功能的了解、AI智能辅助工具及其应用、跨文化传播实践、数智技术及其应用案例分析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数智技术,使学生学会利用数智技术完成文化的创新表达。第二,高校在开设的课程中增加“跨文化模拟”课堂互动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数智技术,将本土文化与全球流行元素有效融合,创作出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又符合全球审美需求的内容,再让学生分析其跨文化传播效果。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应用AI辅助创作工具,让他们在保证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创作出符合全球审美、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字素养。第三,高校教师在开设的课程中引入跨文化传播成功案例教学内容,如游戏《原神》。该游戏通过游戏叙事输出中国文化,让外国玩家以沉浸式的视角感受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跨文化传播。教师结合案例教学,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传播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故事重构工作坊”,要求学生借助数智技术,将本土文化故事改编为符合目标文化语境的版本,旨在帮助学生将跨文化传播意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
(二)加大技术研发、创新与普惠应用,缩小“数智鸿沟”
为了推动“Z世代”青年的跨文化传播,提升传播效果,有必要从技术层面入手,增强技术研发、创新与普惠应用,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减少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顺利交流的障碍,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内容有:一是联合各国博物馆、文化机构开放多语言、多形态文化数据,构建“全球文化数据联盟”。同时开发“文化敏感性测试系统”,由系统对译文内容进行自动评估,判定其是否符合目标文化规范,有效避免“文化冲突”“文化符号错误解读”等问题的发生,保证跨文化传播实效。二是开发“拖拽式”AI工具,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跨文化内容生产,同时提供“文化预设库”,预设不同文化场景的模板,如中东婚礼邀请函、东南亚节日海报等,这样用户只需替换本土元素即可生成符合目标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内容,提高“Z世代”青年生产跨文化传播内容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传播效果。
(三)注重“主体间性”叙事,引发情感共鸣
“00后”顶流网红“甲亢哥”用十城直播在中国掀起现象级传播风暴,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 10 亿次。这一成功案例表明了“主体间性”叙事的重要性。“甲亢哥”在直播中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向直播间的观众呈现中国真实的城市风貌与民众生活状态,从“看与被看”转向“面对面互动”,这更有助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Z世代”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要注意叙事视角的转换,即从“我诉”到“共诉”,弱化“异文化”标签,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观众也有参与感和代入感。
结 语
总之,“Z世代”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既要以技术创新突破传播壁垒,又要以文化自觉守护文明多样性。在我国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情况下,有必要充分发挥“Z世代”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技术赋能,助力“Z世代”青年将中华文化符号转化为符合全球审美的短视频或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