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侨联 邹 琰
中国经济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以数量优势为特征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正逐步关闭,劳动力规模的见顶与社会抚养成本的攀升,预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人工智能掀起的数字革命,正彻底改写竞争规则。未来的区域竞争,不再是劳动力的数量之争,而是质量之争。如何通过提升技能、优化结构,将庞大的人口基数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与新兴产业的需求精准匹配,释放出新的增长动力,已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对中国而言,与其说是一场危机,不如说是一次“腾笼换鸟”式的战略跃迁,是从“人口红利”迈向“技能红利”的必经之路。
一、数字经济驱动人才供需变革
(一)技能需求跃迁
根据2025年发布的《新质生产力数字人才白皮书》数据,2025年数字经济人才需求将超7500万人,缺口近3000万人。尤其是那些能够驾驭前沿技术、懂行业应用、善于利用数据创造价值的复合型专家极度稀缺。过去备受青睐的“I型”(专家型)和“T型”(管理型)人才已不足以应对挑战,市场的天平正迅速倾向于拥有“双专业”背景的“π型”人才和具备多领域整合能力的“M型”人才。
(二)人才折旧加快
技术的快速迭代缩短了技能“半衰期”。今天一个热门的技术,可能在三五年后便迅速过时。传统“一次性学历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终身竞争需求,人才供给需要从前端一次性输送转变为贯穿职业生命周期的即时更新与终身学习。
(三)人才生态无界化
数字游民、远程协同办公模式的兴起,打破了人才流动的物理边界。地方的人才竞争,已转变为全球范围内的智力资本争夺战,地方的产业吸引力、生活品质与文化软实力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变量。
二、路径依赖下的人才培育困境
(一)重引轻育
许多地方热衷于通过户口、补贴等直接激励展开“抢人大战”。这种“掐尖式”引才模式固然能带来短期效应,却忽视了对本地存量劳动力的技能提升。究其根源在于短期绩效导向,使得引进人才的“显性数字”远比培育人才的“隐性成效”更具吸引力。
(二)产教脱节
“产教脱节”的根源在于大学与企业的核心目标冲突。公立高校在行政体系主导下,重学术、轻应用;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逐利润、保技术。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难以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造成人才供需的结构性错配。
(三)覆盖面不足
在实践中,公共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体系往往存在覆盖盲区。公共职业培训资源更多地倾斜于国有部门职工和城镇户籍的登记失业人员,对于占据就业“半壁江山”的中小微企业员工、规模日益庞大的平台经济从业者、劳务派遣人员等非标准就业群体,缺乏有效的制度触及和资源投入。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大量传统产业工人面临“技能悬崖”。
三、构建技能红利导向的培育新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从规划人口转向描绘技能
地方政府应从传统的“人口规划”转向更为精细的“技能规划”,要联合龙头企业与智库,运用产业大数据,动态绘制、发布区域重点产业的“未来技能图谱”。人才政策的起点,不再是笼统的数量指标,而是对“技能缺口”的精准预判,实现从“按图索骥”到“按图育人”的转变。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敏捷学习生态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大力推动本地高职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微专业,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与数据引入课堂。推广“现代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干中学”。人才培育应更加务实,要聚焦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本地优势传统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而非“数字产业化”来设计校企合作项目。同时,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冲企业在人才共育中面临的成本投入与核心技术外溢风险,化解校企之间评价体系的内在冲突。
(三)激活存量人力资本,打造终身技能再造系统
“技能红利”必然要求我们将重心从增量人才的引进,转向存量人力资本的深度挖潜。例如,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建的“个人学习账户”或“技能券”制度。通过精准资助,在职员工能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与市场变化,自主进行技能迭代学习。新加坡的“技能创前程”计划值得借鉴。2025年该计划调整了预算方案,增加了对中年群体的补贴、深化与企业的转岗合作,精准地解决了在职员工特别是困难群体在职业转型中的核心痛点。
(四)优化制度环境,营造创新容错的人才生态
要让“技能”真正变成“红利”,关键要看一个地方的制度环境,能否让最有创造力的人感到安心。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确定性保障,减少后顾之忧,确保人才长期、稳定地投入创造活动。要打破创新要素的组织壁垒,主导建立常态化的跨界协同平台,推动跨领域的技术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创新价值闭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执行力度,简化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流程,确保获得可预期的市场回报,形成真正激励社会资本与人才持续投入研发的良性循环。
结 语
归根结底,从“人口红利”到“技能红利”的转变,是发展视角的回归,是从管理“人口资源”向培育“人的潜能”的转型升级。在数字经济的赛场上,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谁的队伍更庞大,而是谁的队伍学习能力更强、进化速度更快。只有通过重塑人才培养体系,让终身学习成为点燃每个人潜能的引擎,才能汇聚成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