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中,“刘老庄连”和其他英雄连队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在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还有一个以“刘老庄”命名的法庭,为这片红色土地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着司法力量。
“刘老庄连的精神值得各行各业的人学习,作为以刘老庄命名的法庭,我们有责任让英雄的精神与力量在司法领域得以传承。”面对采访,刘老庄法庭庭长孙明珠坚定地说。
传承为民情怀,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当年,刘老庄连全力掩护根据地群众和党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如今,新时代审判工作同样要坚持司法为民,传承为民情怀。
今年2月,正值春耕春播的关键时节,一起农业种植合伙合同纠纷诉至刘老庄法庭。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个案子可耽误不得!”面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不同证据,以及快速解纷抢收抢种的诉求,承办法官高均当即决定去农田里查看真实情况。
“现在正下小雨,要不等会再去?”原告有些犹豫地说。高均看了看室外,说了一句“小雨不碍事”,就拿着雨伞冲了出去。
经过细致的现场勘察,高均对案件事实很快就有了判断,迅速就地组织庭审。在雨水滴落的声声轻响中,一场大棚里的庭审开始了。面对被告的消极态度,法官耐心释明法律,并结合现场勘察的事实情况阐明利害。最终被告同意了调解方案,数十亩土地赶着时令顺利播种。
这是刘老庄法庭工作的一个片段。多年来,刘老庄法庭始终将司法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诉求,用真心、真情和专业的法律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
该法庭还针对烈士家属、涉军警、涉病残等特殊群体建立特殊群体关爱保护机制,打造“红色同心结”品牌。针对社会特殊群体建立保护名录,开通绿色诉讼服务通道,诉前上门立案,诉中就地审判,诉后判后回访,让特殊群体感受司法温暖;同时以“红色”法庭为主题,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残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等部门,共同开展司法救助、矛盾联调、普法宣讲等活动,使红色历史与红色审判交相辉映。
传承群众路线,融入社会综合治理格局
当年刘老庄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为勇士们修建了墓碑,并选送82名优秀青年重新组建该连,这支英雄连队被命名为“刘老庄连”。刘老庄人民法庭依托当地群众,传承群众路线,联动“法庭+镇村+乡贤+‘两所’+网格”五个基层治理单元,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解纷合力。
在一起赡养纠纷中,七十多岁的庄奶奶因为赡养费问题将三名子女诉至法院。接收案件后,刘老庄法庭决定将该案搬上该村的“党群议事会”,让群众评理,同时邀请镇村能人、人大代表等参与评议。
法官参与村居“党群议事会”是刘老庄法庭坚持多年的一项举措。每月10日村居党群议事会召开期间,参与会议的法官会就农村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
“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养这么大,你们不能斤斤计较……”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评议与调解下,三名子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签订了赡养协议,该案调解结案。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是基层矛盾化解的重中之重,刘老庄法庭深入推动多元解纷工作,实行法官点对点共建、深化人民调解、健全诉调对接,切实发挥人民法庭在矛盾化解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该法庭积极构建“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多元诉前解纷机制,通过在法庭设立调解工作室,引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多种力量参与诉前调解,形成“法院主导、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让大量矛盾纠纷在进入诉讼程序前即得到妥善解决。
传承战斗精神,勇挑司法重担
每一场审判工作其实也是一场战役,需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战斗精神。
2024年,刘老庄法庭的法官们在走访中发现一起涉及39户村民97.6亩土地的集体纠纷。投资商王某意外离世后,其妻王某霞无力支付土地租金,村民们多次催讨无果,矛盾一触即发。法官意识到,这起纠纷涉及面广,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村民的切身利益,还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于是,法官们主动出击,白天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晚上则聚集在法庭,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面对村民对租金和苗木处理意见不一、部分村民对调解方案存在疑虑等难题,法官们总是耐心地为村民们答疑解惑,通过一次次的沟通和协调,最终“磨”出了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为了让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法官们还积极牵线搭桥,为土地找到了新的承包人,让近百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刘老庄法庭还践行“三个便于”原则,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将庭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人民法庭“跑”起来。创新的“巡回审判+”工作,链接普法宣传、纠纷调解、调查研究等工作,以巡回审判为基础延伸司法职能,为乡村振兴、诉源治理、无讼村居建设贡献司法加速度。
刘老庄法庭就像一面飘扬在红色热土上的司法旗帜,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赵大为 张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