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激活多元主体协同 优化高校治理格局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T08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国家战略实施与区域发展能级。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传统单向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多元利益诉求交织、改革发展任务叠加的新形势。如何激活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关键在于以党建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治理主体从各自为政转向同频共振,实现治理效能从管理向善治的跃升。

一、党建之桥:引领协同治理的枢纽作用

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党组织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凝聚、机制创新,成为协同治理的核心枢纽。一是从定位看,党组织是协同治理的核心引领主体。高校党委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通过“三重一大”制度前置研究重大事项,确保决策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通过党政联席会议推动决策高效执行;通过党建与业务双向考核机制,形成党建强则治理优的鲜明导向。二是从功能看,党组织是协同治理的协调中枢。针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教师诉求与学生需求的张力,党组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这一机制既要求行政部门主动征求学术委员会意见,也引导学术组织遵循学校战略方向。此外,通过“书记信箱”“师生议事会”等平台,收集教师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学生对教学服务的建议,构建“诉求收集—分类处理—反馈整改”的闭环机制,有效解决问题、回应需求。三是从保障看,党组织是协同治理的基础支撑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平台、学生社团中,通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激活高校治理活力。在科研平台设立“党建服务站”,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协调设备共享资源;在学生社团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将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职业规划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二、协同之策: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机制

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方向引领、目标凝聚和规则规范,推动多方主体围绕共同目标有序参与、理性协商,最终实现高校治理效能最大化。第一,完善协同架构,明晰权责边界。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党委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校长对行政事务的执行权、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的审议权。将学生工作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学术事务机构纳入党委议事协调机制,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第二,畅通参与渠道,搭建多元平台。线上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通过线上意见征集、云端议事会,拓宽青年师生、校友、社会力量的参与路径;线下健全教代会、学代会等传统协商平台,保障师生基本参与权益。在此过程中,通过“需求表达—议题筛选—协商决策—效果反馈”全流程机制,确保协商过程可追溯、可验证。第三,培育协同能力,提升治理素养。面向师生开展“治理能力工作坊”,普及民主协商规则、政策解读方法等知识。通过模拟协商场景、案例复盘等方式,引导师生在讨论问题时聚焦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掌握理性回应分歧等技能,培育主动发声、有序参与的治理文化,推动协同治理从制度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活力之源:以协同激发治理新动能

高校治理的生机,源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系于治理效能的持续跃升。当教师、学生、校友、社会力量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共创者,协同治理便成为激活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为高校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一是智慧融合注入科学决策动能。高校治理的复杂性与专业性特征,决定了单一主体不免存在认知局限,多元主体参与为决策注入多维视角。教师提供实践痛点、学生反馈真实需求、校友传递社会趋势、社会力量贡献外部经验。这种智慧碰撞打破“闭门造车”,使决策更贴合实际、更具前瞻性。二是协商共治转化高效执行动能。在诉求收集环节,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渠道广泛吸纳师生、校友、社会力量的意见建议,确保问题发现的全面性;在议题筛选环节,由党委牵头对议题进行政治把关和方向引领,避免讨论分散化;在协商决策环节,依托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等制度平台,按照“一事一议、充分辩论、票决公示”的程序推进;在效果反馈环节,通过校园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公示整改措施和进度,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将落实情况纳入部门考核体系,形成“闭环管理—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执行链条。通过这一机制促使多元主体的理性协商转化为推动高校治理的实际行动力。三是认同凝聚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参与治理的过程,有助于塑造师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学生参与规则修订、教师行使学术决策权、校友贡献发展智慧,这种被尊重、有价值的体验,是激发主人翁精神和共同体意识的催化剂,能够促使师生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

激活多元主体协同,优化治理格局是高校激发内生动力、应对未来挑战的长远之计。它通过机制创新提升抗风险能力,通过智慧融合增强发展韧性,通过认同凝聚形成持久动能。唯有持续深化协同治理,才能让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社会进步中行稳致远。

基金项目: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专项研究课题“引领式协商:新时代党建引领民办高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HDHSZZX202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