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文物感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
日期:09-05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革命时期,广西各族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留下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不仅是那段悲壮历史的见证,更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生动载体。静默的文物诉说着广西各族人民在革命烽火中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壮丽篇章,诠释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与历史借鉴。
一、信念如磐,彰显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认同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广西各族人民汇聚成抵御外敌的强大力量,积极奔赴救亡图存运动。由革命英雄张世聪等爱国人士组织发动,钦州浦北县小江瓷厂生产了题写有“还我河山”“革命必胜”等激昂口号的大量革命瓷器,至今被广西多家博物馆收藏和展示。这些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呐喊声,表达了边疆地区各民族把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树立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革命宣传品是革命文物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宣传品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元形式,成为战争岁月里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号角。革命时期,文化人士创作了大量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戏剧、小说、木刻、歌曲等作品。文学作品以振聋发聩、饱含赤诚的语句,号召各族人民团结革命;音乐作品中如战鼓擂动般铿锵有力的旋律与歌词,唤醒了各民族同胞对抗争的决心;美术作品中描绘的巍峨雄伟的长城、边境线上的关隘等,成为守护国土、抵御外侮的文化符号,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象深入广西边疆民众心中。
二、同仇敌忾,凝聚共御外侮的团结伟力
广西革命文物实证广西各族人民在革命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位于桂林市阳朔县的临阳联队遗址是不可移动文物,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是革命时期广西第一支公开打出党的旗帜的抗日武装。而战场外,广西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有的踊跃捐钱捐物,有的参与物资运输、伤员救治,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百色,还保留当年少数民族同胞为支援抗日武装,秘密制造和传递的武器、物资,以及地下联络点遗迹。这些革命文物充分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以下简称桂林“八办”),铭记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领导各族人民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的光辉历程。桂林“八办”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设在西南一带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公开合法机关和领导核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出机构。桂林“八办”负责领导广西省工委,联络桂、粤、湘、赣及香港、南洋的中共党组织,建立和发展广西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推动桂林革命文化运动,加强八路军、新四军后勤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关山月《广西建设研究会园景》,见证了桂林“八办”通过该会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坚持同顽固分子作斗争,发展进步势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广西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革命。来自广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英雄烈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行为是各民族共同捍卫民族尊严的有力体现,见证了广西各民族同胞在危难时刻相互扶持、共同求生的深情厚谊。
三、英雄丰碑,铭刻命运共同体故事
广西革命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世界反法西斯洪流汇聚在一起。1940年10月,胡志明以及冯志坚、武英、黄文欢、武元甲等先后到达桂林。胡志明曾在桂林“八办”担任救亡室名誉主任近两年时间,其间曾在《救亡日报》发表10多篇文章,抨击法西斯,赞颂人民战争,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革命文献类文物。在这期间,叶剑英和胡志明交往甚密,而胡志明的真实身份,也只有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人知道。胡志明把自己当作八路军的一员,在桂林进行了大量的救亡图存活动。
柳州市乐群社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柳州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如今在原址设立的陈列馆内展出的革命文物,见证了韩国光复阵线青年工作队与柳州市民共同举行革命宣传活动、组织筹款义演、救死扶伤的难忘岁月。
广西革命文物能够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广西各族人民在革命时期的团结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在当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和阐释广西革命文物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少矛盾和冲突,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珍贵的革命文物,既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奋斗的薪火代代相传。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广西革命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意识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