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T07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命脉,不仅承载着传承文明、凝聚共识的使命,更在塑造人格、培育情怀、涵养品德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正是通过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是开展文化育人的核心场域。文化育人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各方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富有内涵的文化环境、打造一支文化育人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和完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不仅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更是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根基、涵养其家国情怀、锤炼其品德修为的关键路径,能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夯实校园文化基础建设,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夯实校园文化基础建设,形成良好育人氛围是提升文化育人实效的前提条件。这一系统工程要求坚持“硬环境”与“软实力”双轮驱动,既要筑牢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更需厚植校园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方面,校园整体规划应充分体现文化内涵与育人理念。通过科学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实践区合理布局,既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求,又能够营造便捷有序的校园秩序。注重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将学校办学历史与文化特色融入园林景观、雕塑小品、文化长廊等的精心设计,以及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等场馆建设。不仅要保障硬件设施先进,更让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成为育人的“活教材”,共同建构师生文化浸润、素养提升的育人空间。在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要以弘扬优良校风、严谨教风、浓厚学风为建设核心,充分发挥精神凝聚与价值引领作用,培育独特的校园精神。校风重在熔铸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教风着力于涵养师德垂范、潜心育人的师者风范;学风则需涵育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氛围。同时,要丰富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基层文化形态,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品牌活动。通过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引导师生在体验中凝聚价值共识,让校园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

二、强化教师队伍文化育人能力,提升育人成效

教师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体,其育人能力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要从理论学习、实践提升和新场域驾驭三个维度发力,强化教师队伍文化育人能力,打造高素质育人队伍。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筑牢文化育人思想根基。要建立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要求,明确文化育人的目标方向,增强用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成长的自觉性,确保文化育人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其次,要加强实践训练,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能力。搭建教师文化育人实践平台,通过“以赛代训”“以研助学”“以干促教”等方式,提升教师策划、组织、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力。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参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设计,将专业教育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合,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使文化活动更贴近学生需求、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后,要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能力,主动占领文化育人新场域。面对数字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要加强教师网络素养培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文化育人的能力。引导教师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校园直播等载体,创作贴近学生、富有文化内涵的网络内容,传播主流价值观,抵制不良文化侵蚀,让网络空间成为文化育人的清朗阵地。

三、完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育人效能的可持续性,依赖于系统性制度设计,需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协同联动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文化育人落地见效。首先,要制定科学规划,明确文化育人目标任务。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文化建设规划,明确文化育人的阶段目标、实施路径和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文化育人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文化育人成效纳入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形成“人人重视文化育人、个个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文化育人矩阵。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统筹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图书馆等多方力量,盘活校史馆、博物馆、实验室等文化载体,打造常态化育人阵地。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展馆等单位合作,引入优质校外资源,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打造线上文化育人平台,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共享。最后,要完善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推进家校协同育人,通过开展家校文化共育、亲子文化研学等活动,引导家庭涵育良好家风。加强校地融合,推动师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走进传承技艺课堂、非遗工坊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文化资源双向滋养。吸引社会组织通过项目合作、资源支持等方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的协同联动,形成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文化育人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年度规划课题“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机制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42dafhYB17)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