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中国的“外销瓷”与欧洲的“中国风”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T06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前副总裁 张晓明

我与本书作者施茜相识数年,听她提起过她一直在做的关于中国瓷器的艺术史研究,一日她带给我一本她刚刚出版的书,书名很文艺,《漫越欧亚——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中国外销瓷》,是商务印书馆2025年开年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外销瓷的艺术史,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海外交流研究,装帧精美,内容精彩。

近两三年,我在教学工作中,多次得到作者施茜的无私热情相助,这次无论是书品还是人品,我都愿意为她的新作撰写推荐文字。施茜读过的书很多,除了之前获得的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也曾在做博士后研究的前后时期,在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所等国际知名院校做研究工作。她在英美驻留研究期间,还通过多次专项国际研究之旅,考察了中国外销瓷在世界各国的收藏情况与市场动态;同时,凭借国际观展、组展及学习的实践经历,她对中国艺术史和陶瓷制作技法亦十分熟悉。这些中外的顶尖学习研究经历,为她搭建起了中国外销手工艺设计和制作研究的桥梁。扎实的学术积累使她在该领域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成为该领域权威学者。其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国内外对中国外销瓷的认知,更推动了跨文化的艺术交流。

本书开篇,作者就为我们完整呈现了大航海时代之后,也就是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在亚洲和欧洲的销售情况及彼此间的文化影响,那是历史上国际贸易繁荣的阶段,也是全球各国贸易航线形成闭环的时期,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后来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也在这一时期崛起;同时,这也是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的时期——世界从原本相互隔绝的状态,转变为各区域紧密联系的整体。在此背景下,中国陶瓷外销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在全球流通的外销艺术品和日用品。至今,各国拍卖会与博物馆中仍能见到大量彼时漂洋过海的精美的中国瓷器。那时的中国瓷器,不仅是中国的生活方式代表,也更是中华文化艺术的载体。其在全球的传播,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多元的文化风貌与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让中国在外销贸易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与其他艺术史类著作不同,本书的写作框架从制作技法与装饰艺术两个维度展开,以陶瓷为载体深入分析了17—19世纪亚洲和欧洲各国陶瓷艺术的文化交流和互鉴的状况。作者特别强调了“大航海时代之后”这一时间段,突出了人类的大航海技术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能够从装饰纹饰与制作技法角度进行分析,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彰显了她从设计到制作的深厚实践功底——作者本人在景德镇求学期间,系统学习并掌握了瓷器制作中的拉坯、注浆、绘画、配釉、烧窑等核心技艺;此外,她在古代瓷器真伪鉴定也有一定造诣,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期间,曾参与博物馆的馆藏进行鉴定、拍照、分类与编目工作。这些书本之外的实践经历,为书中的文字内容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注解。

除了上述横向展开的框架外,本书还以时间为纵向线索进行论述,清晰梳理了中外陶瓷设计与制作领域中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国陶瓷为满足外销需求,在设计制作中融入了外国文化艺术元素;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因中国陶瓷、丝绸等手工艺品的传入而受到影响,部分国家甚至将中国文化融入本土文化,使其成为本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便形成了广为人知的欧洲“中国风”现象。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与交融,成为17—19世纪全球艺术领域的重要景象。例如,英国的“柳树纹”装饰,便是借鉴了中国的亭台楼阁与河边垂柳,同时融入中国元杂剧《西厢记》的情节,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中“化蝶”的场景,将视觉元素与故事情节结合,使得这一纹饰在英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沿用至今。这种文化交融现象还延伸至后世的架上绘画领域,如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1684—1721年)于1708年为法国王宫创作了30幅油画,总题为《中国人物》,该系列作品是华托“中国风”绘画的代表作。另一位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年)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风”艺术家,1735年到1745年,他创作了一批“中国风”作品,这些作品多以铜版画的形式流传,其中描绘了医生、杂耍艺人、乐师、士兵等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中国人形象。18世纪40年代,布歇还为皇家挂毯厂设计了以中国题材为核心的挂毯艺术品,这套“中国风”系列挂毯持续生产了近30年。1767年,两名法国外交官又将这套“中国风”挂毯献给了乾隆皇帝。此种以中国元素为创作题材的现象,一直盛行至19世纪末。由此可见,中外文化交融是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艺术交流的核心现象之一。

本书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采用从设计与技法角度切入的创新艺术史写作方式。读者在书中不仅能获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发现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生动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无论是博物馆策展人、艺术品收藏者,还是博物馆的观众,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