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探究
日期:09-05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开发其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宣传上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与成功案例揭示出不同传播模式对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把握好不同传播模式的侧重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帮助打造立体、鲜活、可信度高的国家形象,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播
文化传播最原始、最基础的模式就是直接面向广大受众,而叙事传播与精细加工传播是传统文化传播中被广泛使用的两种直接传播模式。
叙事传播模式是指个体在阅读或接触叙事文本过程中,认知、情感与想象同时被深度卷入故事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特别强调处于叙事传输状态的个体将暂时与现实世界分离,并对故事情节产生高度的关注与情感共鸣,从而影响个体的信念、态度与行为。随着数字传媒的发展,叙事传输理论应用于各种新媒体领域,这类产品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成功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例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叙事人物以及故事资源,结合当下文化发展,对传统故事人物进行创新策划与加工。其中既融合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价值观,也有中国国画的意境美、中国园林的布局秩序、诗词中蕴含的情景交融等中式美学融入主体叙事框架。最后将转化的故事通过媒体进行直接传播。这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在国内外引发观影热潮,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经济价值,同时用另一种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价值观,使文化自信的张力越来越强。
精细加工传播模式是指不同的信息说服方法,依赖于对传播信息制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当信息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时,受众对信息的说服的中心路径特别有效。通过中心路径发生的态度改变通常更稳定、持久。感知准确性、感知个性化、内容可解释性这三个因素可以决定该信息的中心因素质量。如《黑神话:悟空》游戏的成功,能在国际上受到认可,得益于其内容可解释性的优势——提供易懂的信息,包括解释性提示或补充细节内容;而精益求精的制作则提供了优质的个性化与准确性感知。受众在更详细地了解中心因素后几乎接受游戏中所有信息。很多国外受众因为这款游戏,也会更直观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的中国形象,改变对中国形象原有的刻板印象,并将改变的印象转化为现实中的价值认同。配合新媒体传播,不仅收获可观的经济价值,也使得中国积极正面的形象得到更好的宣传,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传统文化直接传播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模式,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受众在意识形态上没有强行灌输的被动感,而是被主动接受的兴趣感染。接受程度大幅提高,在这样的动力驱使下一系列传统文化衍生产品以及创作本身都可以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贡献积极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与传播受众的相互影响与双向交流,随着不同国家、群体等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传播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重要。多元化、全方位的传统文化互动传播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单向传播模式的不足,提升文化传播效果。网络新媒体的线上互动,以及线下的研讨会、交流会等互动传播模式,为展示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渠道。例如南京大学成功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传统文化” 国际学术论坛。不仅有来自中国、巴基斯坦等国的专家与文化遗产传承人,还组织了来自 13 个不同国家的优秀学员参与。线下渠道互动传播往往给予受众高体验性。这种传统文化的互动传播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文化的活力,促进文化交流的高质量发展。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互动传播模式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提升参与感。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该项目融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不同技术手段,实现敦煌艺术的全方位数字再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传统限制。借助“数字敦煌”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景,通过全景视角在线欣赏洞窟壁画的高清图像及介绍,同时享受虚拟漫游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这种线上互动的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利用直播功能,展示敦煌文化的现场活动,如艺术展览等,让用户远程也能参与其中,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传播,不仅扩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也带来了更多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传播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路径,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文化体验感,通过与传统文化的互动性交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把握好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吸引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