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质”力驱动:民营企业激活新质生产力的破局之道
日期:09-05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强调创新,而不是陈旧的落后的;关键在“质”,质优,而不是只有数量的;落脚于“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而在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实践中,“新”与“质”的辩证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
一、“物质”的“质”,释放物质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这里的“质”既指物质资源的天然禀赋(如种类、储量、品质等),也包括对资源的开放利用水平。前者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天基础,后者是激活生产力的后天关键。各省丰富的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草原、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构成了发展物质生产力的物质基质。但资源优势并非天然等于生产力优势,需要合理的生产方式、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将资源的“质”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效能。早些年,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因过度依赖初级开采陷入黑色经济的情况,后通过构建智能开采技术等提升资源回采率,才实现了向绿色循环经济的跨越,这鲜明地印证,唯有将资源禀赋和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方能释放物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二、“本质”的“质”,发展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我国民营企业深刻领会这一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是深耕资源品质,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针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强调通过技术研发提升加工深度,将资源“原质”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能,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模式。二是嫁接新质技术,推动资源利用模式迭代。将清洁能源与传统资源融合,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生产力;引入智能开采、数字孪生等现代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三是联动生态质效,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践行绿色生产标准,采用充填开采、废水循环利用等技术,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退化问题,在将生态资源的隐性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经济收益的同时,形成绿色持续的良性循环。四是借力制度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对接市场化配置机制,参与资源产权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等市场化平台,精准获取资源开发权或能源消纳渠道;融入区域协同网络,实现将本地资源与外部市场、技术对接,使地域特质突破空间限制,转化为规模化生产效能。借助提品质、融技术、护生态、优配置的组合举措,中国民营企业既守住了资源的天然之质,又激活了生产效能,使绿色生产力成为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核心力量。
三、“质量”的“质”,培育高质量劳动力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劳动力的“质量”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国民营企业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为主要模式,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劳动力质量提升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当地人才梯队。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布局,打造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闭环生态。二是强化政策牵引,构建引进人才高地。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组合拳”,出台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等激励措施,吸引了大量区外高端人才投身于本地建设。三是完善培训体系,激活内部员工潜能。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定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与技术交流活动,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四是厚植文化沃土,打造凝聚型企业生态。企业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将员工关怀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彰显了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导向、凸显人的主体地位的价值内核。
当历史的指针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民营企业破局跃升的核心命题。未来,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重要力量,为世界经济发展交出一份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实践深刻阐明:只有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将自主创新融入血脉,在绿色转型中重构价值链,坚持人的本位向度,民营企业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蝶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民营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传统产业插上科技创新之翼,当企业家精神邂逅新发展理念,那些扎根中国大地的民营企业,必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续写新的时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