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规划强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本文对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五社联动+智慧助餐”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该模式通过“五社”整合资源与智能技术,提供了“多元协同+精准服务”的创新路径,但仍存在主体协同不足、供需错配等问题。据此提出具体优化策略,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五社联动;智慧助餐
引 言
据民政部相关数据预计,到203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30%,老龄化程度加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本文研究的“五社联动+智慧助餐”模式具有代表性,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可为其他地区解决资源碎片化、服务数字化门槛过高等问题提供实操参考,对推动“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现状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背景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深度发展阶段,规模大、增速快、高龄化与失能化并存;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等多样化需求。对此,国家政策明确将社区养老作为核心抓手,《“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而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社区养老“五社联动”的多元协同成为政策引导和实践探索的核心方向[1]。地方层面已形成实践:江苏省射阳县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清单》,构建“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湖北省黄石市市政府搭建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社区养老设施与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这一进程为“五社联动+智慧助餐”等创新模式提供了现实需求与制度空间。
(二)社区“五社联动”与“智慧助餐”助老服务的主要措施及特征
1.“五社联动”措施
“五社联动”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党建引领下的主体协同实现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2]。在具体实施中形成三级行动框架:第一,坚持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引领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等基层组织资源,联合社工及志愿者开展全覆盖需求摸排,收集服务需求、分类建档;基于数据分析由社区统筹设计服务清单,打造涵盖家政预约、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中心。第二,社会组织及社工协同,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承接专业化服务;社会工作者则聚焦个案管理,为特殊需求老人提供“一人一档”服务等。第三,社会慈善与志愿者补充,社区负责牵头建立慈善资源对接机制,同时组建“银龄互助”志愿者队伍,吸纳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同就医、代购等非专业性服务。
2.“智慧助餐”措施
智慧助餐平台作为“五社联动”框架下的特色服务模块,具有“线上平台+线下配送”双重架构:社区智能终端或小程序提供订餐服务;“集中取餐点+志愿者送餐”保障配送,且配送服务优先覆盖行动不便老人。受技术投入及成本限制,该平台尚未接入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系统,导致菜单调整滞后、个性化定制功能缺失,也不具备无感支付等进阶功能。
3.“五社联动+智慧助餐”的核心特征
该模式的核心特征为“党建引领下的技术赋能与多元协同”:社区党组织承担统筹规划与资源协调职能,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社工负责需求评估与服务督导,慈善资源与志愿者队伍补充服务供给缺口,智慧助餐则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可达性。上述实践验证了该模式在资源整合与服务下沉中的可行性,为社区养老多元供给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经验。
二、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的困境
(一)服务内容供需错配
服务内容供需错配主要表现为标准化与差异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3]。据《养老服务蓝皮书: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4)》显示,85%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生活照料和文娱活动为核心服务项目,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及认知障碍群体的专业照护明显不足。如助餐平台难以满足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老人低糖、低盐的特殊饮食需求;家政服务无法满足独居、失独老人“定期陪伴式清洁”及“情感化家务协作”等个性化需求。
(二)服务平台智能鸿沟
以“智慧助餐”服务平台为例,验证烦琐、触控不灵、操作复杂等适老化智能设计不足及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缺位导致“使用鸿沟”,阻碍了技术实用性。平台系统的整合度不足制约了服务效能,民政部门的补贴数据、卫健系统的健康档案与社区服务数据不互通形成“信息孤岛”。智能鸿沟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加剧了老年群体数字弱势地位,与“智慧养老”的普惠性目标反差鲜明。
(三)服务主体协同不足
当下,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面临着“五社”服务主体协同不足的首要困境。多元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缺失和资源整合效率低下是其主要原因[4]。第一,供给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平台和沟通机制,导致服务供给呈现碎片化状态。政府部门主导资源配置但往往难以精准对接需求,经营主体因盈利空间有限而参与动力不足,社会组织则因资源依赖性强而难以持续发挥作用,社区自治组织又普遍存在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第二,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且激励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多元供给模式的活力。社区志愿者流动性大且专业性不足,社工人才数量短缺、待遇偏低,难以形成稳定的服务力量;社会慈善机构、企业捐赠等资源使用分散且可持续性弱。
(四)服务保障机制薄弱
保障机制不健全将严重制约“五社联动+智慧助餐”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其一,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长效机制[5] ,当前运营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和短期项目资金,缺乏持续性资金筹措方案,导致部分服务面临试点结束即终止的风险。其二,监管评估机制不完善影响了服务质量。现行考核指标偏重服务覆盖率等量化数据,而对餐食营养标准、配送时效、老年人满意度等质性指标缺乏系统评估。以上问题均增加了服务中断的风险,也制约了多元供给模式的良性发展。
三、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优化策略
(一)深化需求导向,推动服务精准供给
第一,推动需求评估方式创新,构建动态需求评估体系,建立涵盖生理、心理、社交在内的三维需求标签数据库。可通过智能手环等设备监测老年人的活动、睡眠、心率等数据,并每日自动上传至平台,社工每月入户更新心理、社交数据,最终由数据库按季度生成“需求优先级清单”。同时,强化社区养老认同感,让老年人从“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参与共建”转变。如定期召开“养老服务共创会”,邀请不同年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自主讨论、推荐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及方案,赋予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第二,“智慧助餐”服务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首先,依托大数据构建老年人餐饮需求数据库,通过智能收集、分析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等数据,为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餐食方案。同时建立“基础套餐+个性选择”的供餐模式,满足基础营养和个人偏好的双重需求。
(二)弥合数字鸿沟,优化智慧养老平台
在“五社联动”与“智慧助餐”的协同框架下,优化智慧养老平台需从系统整合与适老化两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数据联动,打破信息孤岛。由政府牵头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联合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明确共享数据的核心要素和编码规则。同时建立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如民政部定期更新老年人补贴资格信息、助餐平台上传订单及消费数据等。由社区整合“五社”资源,搭建智慧养老数据中台,整合民政老年补贴、卫健健康档案、市场监管餐饮许可等数据形成“中枢枢纽”,开发标准化数据接口,向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各参与方按需开放数据调用权限。
第二,推进技术赋能,构建适老化智慧服务体系。首先,开展“数字助老”等专项系列行动:如试点“银龄版”助餐App,联合辖区内科技企业提升适老化设计,并将注册、订餐流程压缩至“选择日期—勾选套餐—确认提交”3步,同时引入NFC或人脸识别等无感支付。其次,落地双重支持机制,依托社工和志愿者提供“1对1”智能设备指导,并同步优化“远程协助”功能,实现家属绑定老人账号代为订餐或查询消费记录。
(三)强化联动机制,促进主体高效协同
强化“五社”协同,需构建“核心层—协同层—支持层”三层架构,明确权责,对应各主体“需求响应—资源调配—效果评估”的层级职能形成完整闭环。同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的月度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协调利益冲突,形成“协同贡献度”评价体系,挂钩资源倾斜。
(四)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强化服务保障能力
在完善服务长效保障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系统化的政策支撑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形成“政府补贴+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多元联动资金池。出台《智慧助餐服务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明确餐标补贴标准、食品安全监管要求、服务流程规范等实施细则,为“智慧助餐”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建立覆盖“需求评估—服务供给—质量监管—效果评价”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服务全流程可追溯。
结 语
本研究通过对“五社联动+智慧助餐”模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的创新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该模式通过“五社联动”机制能有效整合社区治理资源,依托智慧助餐等技术可提升服务效率。未来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应着重强化三方面建设:一是深化多元主体协同,推动服务精准供给;二是推进智慧养老的适老化改造;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卢瑾,郭光玉. 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多重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昆明C社区“五社联动”的分析[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4, 26(4): 87-95.
[2] 许宝君,陈伟东. 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的转换逻辑及实现路径[J]. 浙江社会科学,2023(9): 80-88, 159.
[3] 吴高辉,文宇. 卷联式培育:党建引领乡村共治的创新路径及其发生逻辑——基于“五社联动”的多案例研究[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4): 55-68, 126.
[4] 张晨,王霏. 社会组织如何助力“五社联动”破解动迁社区治理困境——来自S市G区B社区的个案[J]. 新视野,2023(5): 48-55.
[5] 宋琳琳,杜思佳. 智慧养老助餐服务供给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例[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5, 27(1): 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