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的机制优化研究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T04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事业单位资金运行过程因其公共性与流程复杂性,易滋生预算偏离、使用低效与监管薄弱等风险。本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构建事业单位资金风险生成逻辑路径模型,聚焦预算编制、资金使用与监督机制三个关键环节,提出“公益导向预算机制”“全过程流程管控”与“多维协同监督体系”的优化策略。研究旨在为构建透明、高效、合规的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机制优化;公益导向

引 言

资金作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职能的基础保障,其运行效率与安全性直接影响服务效能与公众信任。当前实践中,预算制定与实际需求脱节、资金拨付缺乏流程制衡、监督体系内部割裂等问题频发,成为制约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的核心障碍。为回应新时代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亟须构建以公益导向、流程闭环与监督透明为核心的防控机制体系。本文围绕风险生成机理与机制优化路径,开展系统研究,力求提供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的内在逻辑

(一)资金风险的生成路径分析

事业单位资金风险的产生源于预算编制、资金使用与监督环节的系统性失衡。预算环节中,若片面依赖行政决策而忽视实际公益需求,易造成预算脱离服务对象实际的情况,形成资金错配。资金使用阶段,流程不规范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单位存在先支付后验收、资金支付未与实际执行挂钩等现象,直接威胁资金安全。监督环节则因职责交叉或空白,导致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与纠正。以上问题共同构成了资金风险的“源—传—爆”链条,其核心在于预算精准性不足、资金使用流程失控以及监督机制责任不清。唯有从制度层面厘清流程边界,建立贯通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体系,方能有效防控资金风险。

(二)防控机制的功能定位阐释

资金风险防控机制在事业单位中承担着协调资源配置、规范资金流转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多重职能。其核心在于以制度化手段介入预算、使用与监督各环节,提升资金运行的透明度与合规性。机制需嵌入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明确职责边界、完善操作流程和健全追责机制,打通“人、财、事”之间的风险传导链条,从而实现“前置预警—中期控制—后期问责”的闭环式控制。防控机制还应具备数据支撑能力,依托财务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平台等,动态追踪关键指标波动,及时识别偏离行为。部分单位通过引入分级授权制度、设立资金风险信号监测模型,有效压缩了资金使用中的灰色空间[1]。总体而言,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的功能不仅限于事后核查,更在于前端约束、过程控制与制度优化的系统协同,是保障财政资金效能与公信力的关键支撑。

二、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机制优化的价值向度

(一)服务公益职能的基础保障

事业单位的公益职能能否有效履行,关键在于资金能否精准投入服务公众的核心环节,而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的优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基础保障。某教育事业单位针对乡村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完善预算评审机制,将教育专家纳入预算论证环节,让专家结合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评估预算项目的必要性。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预算编制中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确保培训资金真正用于教师薪酬、教材采购等与培训质量直接相关的核心环节,避免了将资金投入到没有实际意义的形象工程上。该项目的覆盖人数因此提升了20%,让更多乡村教师获得了急需的培训机会,真正实现了公益资金服务公众的目标。

(二)提升资金使用效能的关键路径

某卫生事业单位针对基层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将资金使用流程从传统的先审批后使用模式调整为使用前核查加使用后评估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使用前核查环节通过现场核实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需求与采购计划的匹配度,判断设备采购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有效避免了以往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重复采购问题。使用后评估环节则聚焦设备的实际使用效果,将设备的开机率、患者受益人数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与部门考核挂钩,倒逼采购部门关注设备的实用性与性价比[2]。这种防控机制的优化让设备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15%,不仅减少了资金浪费,更让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更大的公益价值,充分说明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的优化是提升资金使用效能的关键路径。

(三)维护机构公信力的重要支撑

某文化事业单位针对博物馆展览项目,将展览资金使用明细在官网进行公开,详细列出场地租赁、展品运输、宣传推广等各项支出的具体金额,让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查询资金的流向。同时,该单位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独立核查,审计结果也通过官网向社会公布。这种透明化的资金风险防控机制让公众清楚地看到,每一笔资金都用于展览项目的实际需求,没有被滥用或挪用的情况。公众对该展览项目的信任度因此从65%提升至85%,说明透明化的防控机制能有效消除公众对资金使用的疑虑,让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更加正面可信。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建立在公众对其资金使用的信任之上,而这种透明化的防控机制正是维护这种信任的重要支撑。

三、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预算编制的公益导向,夯实风险防控基础

预算作为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直接决定资源配置效率与风险防控成效。在资金风险易发背景下,强化预算编制的公益导向是夯实风险防控基础的关键路径。当前部分单位存在预算编制偏离公益目标、项目设计不科学、绩效导向弱化等问题,导致资源错配与资金使用低效。要将财政资源聚焦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政策刚性支出,通过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融合提升预算执行的方向性与约束力。

为优化风险防控,应完善预算事前论证机制,强化经济可行性、社会效益与风险成本的综合评估,避免盲目立项。预算编制应由单纯的资金计划向全过程、全口径管理延伸,涵盖收入预测、支出安排、资金调度与风险预留等关键要素,确保对预算外资金、经营性资金与结余资金统筹纳入风险管控范围。推动部门预算与单位预算联动,形成跨层级、多部门协同编制机制,有助于识别结构性矛盾与潜在风险源。

引入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化工具,有助于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控性。依托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预算指标、执行数据与绩效评价的联动,强化对预算偏差的动态监控与调整能力[3]。设立公益目标清单与绩效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纳入项目评估与预算审核标准,防止资金被过度用于非核心业务或效率低下的项目。

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是遏制资金风险的制度保障。应明确预算执行偏差容忍区间与责任追溯机制,严控预算追加、违规调剂与临时立项等行为,推动形成依法依规、绩效导向、公开透明的预算执行格局,从源头上提升资金运行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二)优化资金使用的流程管控,提升风险防控效能

资金使用流程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风险防控的实效性。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阶段,往往存在支付审核不严、资金拨付迟缓、合同管理松散等问题,增加了违规使用与浪费的风险。优化资金使用流程应从制度层面构建“计划—执行—监督—反馈”闭环机制,确保各环节职责明晰、标准可控、执行高效。

资金拨付流程需强化全过程控制,建立项目立项、合同签订、绩效目标设定与资金分配的协同机制,推动资金安排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压缩资金自由支配空间,降低寻租风险。采购管理中应规范招标流程、强化履约验收与资金结算监管,防止虚列支出与违规支付。

流程优化还应引入信息化手段,通过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预算控制、合同管理、付款审批与绩效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依托数据比对与风险预警模型,动态识别大额异常支付、非预算支出及重复报销行为,提高风险发现与干预的及时性。

加强对专项资金、委托业务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的分类监管,有助于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设立专项台账与用途追踪机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对外包业务和合作项目,应设立独立核算与合同风险评估机制,避免因合作不当导致责任不清和损失扩大。

全过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提升流程风险防控效能的基础。应明确授权审批权限与操作流程节点,强化岗位分离与监督制衡机制。审计、纪检与财务应形成联动机制,对资金运行中出现的风险苗头及时预警并介入,形成制度闭环和风险屏障,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三)完善监督机制的透明化设计,强化风险防控公信力

监督机制的透明化是提升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效能与公信力的关键。当前部分单位在内控执行中仍存在“制度上墙、执行流于形式”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结果问责,导致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与纠正。要推进监督体系从“事后纠错”向“全过程嵌入、实时预警”转型,建立制度透明、流程闭环、责任清晰的监督机制。

监督应贯穿预算编制、资金执行、绩效评价等全生命周期,强化横向部门协同与纵向信息互通。通过构建覆盖财务、审计、纪检等多维主体的联动监督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与风险联控[4]。明确监督事项、权限与路径,提升责任落实的可追溯性和监督行为的规范性,防止监督“虚化”“软化”。

提升透明度还需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资金流、业务流与信息流的融合。通过信息系统记录关键节点操作行为,实现对预算变更、合同执行、支付审批等的全流程可视化追踪与在线监管,增强系统对异常行为的自动识别与预警能力。构建监督信息公示平台,公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增强防控合规意识。

结果问责机制应突出实效性,对关键岗位和高风险环节实行重点监控,强化责任倒查与问责追溯。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将监督发现的问题纳入整改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与完成时限,确保整改成果经得起审计复核与社会检验,切实提升监督制度的执行力与权威性。

结 语

事业单位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运行需从源头治理、过程控制与结果监督三个维度统筹推进。研究表明,强化预算的公益导向可提高资金配置的精准性,优化流程管控能增强使用效能与可追溯性,完善监督机制则可显著提升公众信任与制度公信力。相比传统“重使用、轻防控”的治理模式,本机制优化策略更注重全过程风险预警与多方协同治理。尽管当前机制仍需在动态调整与公众深度参与方面进一步探索,但已为构建透明、规范、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李丽珠.机关事业单位加强保险基金内控审计的对策探讨[J].中国产经,2025,(16):56-58.

[2]杨玉亮.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J].中国电子商情,2025,(15):55-57.

[3]邢文舒.事业单位合并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5,35(15):29-31.

[4]赵婧伊.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风险与防控措施分析[J].大陆桥视野,2025,(0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