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鲁 豫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药学与检验系 付媛媛 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谌志伟 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梁奋飞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基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山东省各级政府发布多项振兴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文件,为菏泽市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撑。菏泽地区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牡丹根皮(丹皮)为《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大宗中药材,当地还具有芍药、板蓝根等种植优势。然而,中医药产业在迅速发展中也遇到诸多挑战,面临缺乏规范化的生态种植技术、科技创新滞后和专业人才短缺等结构性矛盾。高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高校的跨学科资源整合优势、专业知识储备和科技创新能力与当地中医药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基于此背景,本文深入分析高校助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求,结合菏泽市区域中医药产业资源特点和现状,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学研合作、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系统探讨高校助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一、高校助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升级
高等院校汇聚了各领域专家学者,拥有领先的科研平台和系统的技术工艺。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与融合,将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既能推动中医药各领域的产业升级,又可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使地方高校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当地发展。在全国的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比超95%,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必然承载着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供给创新人才和技术的使命。
(二)探索高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推进乡村振兴落地实施的抓手是人力资源和科技的创新,这正是高等院校的优势所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中,高校应承担相应责任,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破解各领域难题。高校教师应逐渐走出校园的象牙塔,向地域的经济产业和文化中心靠拢,服务社会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近些年发展较快的地方高校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有关。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谋求进一步发展。
(三)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乡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资本,是推动经济多元化的关键。中医药作为兼具文化价值与产业属性的特色资源,与乡村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医药产业凭借其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生态兼容性高等优势,成为激活乡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独特而持久的动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高校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模式,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培育更适应菏泽本地生态环境、优质高产且抗病虫害的中药材品种。拓展中药材种植、深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还能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路线,发展中医药养老产业等,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局面。
(四)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辩证施治”的诊疗理念和“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根脉的守护,更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其传承与弘扬需要从文化挖掘、教育普及、创新转化、国际传播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文化内涵融入专业教育,通过与地方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协同。唯有在守护历史根脉的基础上创新传播方式、深化产业融合、推动国际交流,才能让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既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之源,也为人类健康与文明进步贡献独特价值。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菏泽有“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之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菏泽是中医药汤液鼻祖伊尹的故里,其撰写的《汤液经法》对后世影响意义深远,也是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菏泽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本地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二)中药资源丰富
菏泽处于鲁西南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合中草药的生长和种植。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类繁多,其中面积最大的为观赏药用牡丹,还有白芍、半夏、白芷、板蓝根、红花、金银花、丹参、麦冬等70多种中药材。另外还有蒲公英、茅根、马齿苋等野生中药材大面积分布。全市有30亩以上种植大户440余户,有鄄城解氏药业赤芍种植基地、东明格鲁斯虎杖种植基地等10处千亩以上种植基地,曹县坤和堂金银花种植基地等3家园区入选省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郓城半夏、鄄城赤芍等还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种植集群。
(三)产业体系的形成
位于鄄城县的舜王城药材市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交易市场,拥有成熟的中药材贸易体系,这也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同时期建设的中药材产业园区中包含中药材营销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等区域,在2020年引进中药谷一期战略储备库项目,落地总投资5.5亿元,可存储中药材12万吨。园区以中药材市场为载体,主要培育中药材提取、中成药加工等项目。目前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仍需探索开发中医药的新产品以及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
中医药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首先人才总量缺口较大,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医疗科研单位,还是中药材种植、深加工企业等领域,都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管理人员到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和中药材种植户都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目前的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存在技术不过关、学历低等问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难以扎根基层。另外基层人员劳务价值低廉,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严重制约着中医药在基层的发展。
(二)规范化种植技术和深加工能力欠缺
荷泽市在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缺乏科学的种植规划与技术指导,导致部分中药材品质参差不齐;在深加工方面,工艺落后,企业产品与本地药材品种衔接不紧密,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高附加值的中药制剂和保健品,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市场渠道拓展欠缺,品牌影响力不足,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医药文旅缺乏活力
中医药文化旅游方面缺乏创新,中医药文旅项目欠缺,对本地区域的传统中医药古籍文化宣传不够,中医药相关的养生保健机构参差不齐,缺少市场监管和规范。没有形成集旅游、养生和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
四、高校助力菏泽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结合本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中医药相关专业进行课程优化设置。例如,可增设《药用植物栽培育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课程,可结合菏泽本地曹县金银花种植基地和鄄城赤芍等成功案例,强化实践教学,将其种植栽培经验增设为教学内容;增设《中药材质量检测》和《中药炮制学》等特色专业,打磨课程体系,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课程设计相融合,侧重实践教学,增加实际操作环节的占比,对接加工、工艺优化和产品检测等模块,培育对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还可增设《中医药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培育产业相关的管理与运营人才。同时,在课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科技赋能相融合,例如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中药炮制学虚拟实验室”等,利用科技赋能课程创新升级。将课程体系从传统的教学导向转型为产业需求导向,为区域产业发展强化人才支撑。
2.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地方高校与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需以产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共建。首先是产业学院共建模式,例如菏泽学院与东明石化集团共建能源科技学院,与睿鹰制药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深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企业工程师被聘为实习实训导师,将企业相应的生产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中。如菏泽学院与池翔中药联合开展的项目“熟地黄关键生产技术优化”获得了科技部的立项,将高校的人才和科研平台与企业有机结合,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参照上海中医药大学形成的“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共同体可由地方高校发起,联合市级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中医药企业共同组建,资源统筹,定期举办产业论坛,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实现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3.推进继续教育培训
高校可面向从事中医药相关的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方式,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可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课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市场开拓能力;对于技术人员可开设技术工艺的培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培训模式可进行多元化创新,例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班,搭建中医药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平台,将虚拟仿真资源、慕课课程与直播答疑等模块相结合。开发中医药微课程体系,将复杂技术难题拆解为5—10分钟范围内的短视频,方便在职人员进行碎片化学习。
(二)加强科研合作
1.科研平台的共建
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既是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双赢选择。这类平台通过整合高校的科研资源、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市场经验、产业基础,为乡村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地方高校可与相关中医药企业共建科研平台,例如成立中医药研究院或者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等。将高校与企业的科研资源进行高质量融合,开展中药新药研发、工艺的优化、中药材栽培种植技术和质量标准制定等科研工作。企业可定期向平台提交技术瓶颈难题,高校组织科研团队进行竞标,以项目形式进行合作,并定期公开研究成果,向企业推送可转化技术。通过科研平台的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参与,提升菏泽市中医药产业的科研实力。
2.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在共建科研平台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这也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可将科研成果以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方式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而企业则为高校科研提供资金与实践支持。例如,地方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中试平台,利用提取、制剂和质检等专业设备,为实验室成果提供中试放大和工艺优化的服务,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断层问题;高校研发的新型种植技术可以在本市种植基地推广应用,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高校开发的中医药新产品可以和企业合作产业化生产,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推进中药材种植领域的发展
中医药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储备丰富的优质中药材资源。可组织农技站相关人员定期参加种植培训,通过定期培训、线上教学和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其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用药相关技能。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至关重要,结合中药材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中药材种植合理的种植方法与技术,实现规范化生态种植。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的合阳县远志专家工作站,为合阳中药材种植开出了科技良方,建立“起高垄、铺地膜,水肥一体化“的精细化种植模式,在和家庄镇示范推广,使黄芩的亩产提高200公斤,可见高校为产业高质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提升中药材深加工水平
高校在提升中药材深加工水平领域,可通过构建行业标准和技术工艺的创新等多路径,推动中医药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深加工领域,可以研究中药材的活性成分提取、炮制工艺优化等技术,提供专业的技术储备。同时注重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和筛选,确保推广的成果具备商业潜力,不能仅以学术成果为导向,要侧重成果的可转化性和市场适应性。例如山东中医药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中药饮片的规范化炮制和中药抗病毒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等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步长制药的丹红注射液,高校通过指纹图谱技术优化了丹参和红花等提取工艺,提高了有效成分丹参酮和羟基红花黄色素。高校还可协助企业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标准等,规范企业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高校可协助企业制定牡丹籽油和半夏饮片等产品的地方标准,推动菏泽本土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同时推动中药深加工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为菏泽打造国家级中医药产业高地助力。
(五)重视产业文化内涵的提升
高校可从多维途径建设中医药产业文化体系,从文化基因的挖掘、人才培育到传播创新。高校可依托专业研究机构,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脉络,并结合地方资源打造文化标识。在保留古籍传承传统中医文化的同时进行学术创新。例如湖北中医药大学通过设立李时珍实验室,挖掘文献并结合现代技术,将《本草纲目》中的养生理念转化为可推广采用的健康方案。高校可以与市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开展讲座、义诊和活动体验等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高校可通过与菏泽市共建中医药文化展示基地,以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展示中医药的发展历史、诊疗技术以及菏泽市中医药产业的特色成果。文化展示基地不仅可以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平台,还能吸引游客参观体验,推动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包装和宣传等环节,提升中医药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进一步融合中医药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一系列创意产品,如中医药主题的工艺品、纪念品等,丰富产业的文化业态。高校不仅可以守护和传播中医药文化,还能为产业升级赋能和创新。
结 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更在于传承文化根脉、守护乡村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维支撑。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高校是科研创新的核心阵地,能够为产业突破技术难题提供关键支撑。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科研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等策略,可有效解决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校与地方应进一步强化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多元化优势,共同推动中医药成为区域内重要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项目基金: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C-20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