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山东运河“三荆”传说渊源与中华孝亲文化传承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在发挥政治功能的同时,极大促进了商贸与文化交流。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在悠长历史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点。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作为山东运河流经的重要城市,市内有3段河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在山东沿运城市中位列第一。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聊城文化既有文化交融的特点,也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该运河段的“三荆”(三田哭荆)传说已演变为中国孝亲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曾在其沿运河流域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历史变迁对其认知已逐渐式微,研究挖掘“三荆”传说对于丰富、传承山东运河文化和中华孝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聊城运河流域的“三田哭荆”传说历史渊源

聊城市阳谷县运河段七级镇古称毛镇,早在北魏时就有古渡口,因有台阶七级,名为七级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七级镇,在山东阳谷县东北运河之东,路出聊城县,有古渡。相传唐田真兄弟哭活紫荆于此。”辞典中对于该地的注释,唯独提到田真兄弟哭活紫荆,已证明了其地与传说关联之紧密和影响之大。

“三田哭荆”以故事形式出现,较早是南朝时梁吴均著的《续齐谐记》,内容很短,只有百字: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问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中大夫。

此文即写了田氏三兄弟各自成家后打算分家,家里财物都平分了,但是房前还有一株紫荆树,于是商议打算破为三片。第二天即将砍树时,发现树像火烧的枯木一般。田真见了非常吃惊,对两兄弟说:“树木本是一株,听闻要被砍分就枯死,人不如树啊。”悲伤哭泣决定不再分树,紫荆于是又复活生花。三兄弟为之感慨,合了家产,都成了孝子。

关于“三田哭荆”传说的发源地,今南巩义市、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三地均称三田故里,继而不断衍生传播以紫荆繁荣为代表的孝亲文化。这也反映了“三田哭荆”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已成为田氏家族团结和睦的家风。

而聊城运河流域的三荆传说除七级渡口外,经考证还有两处典型佐证。一是古阳谷县旧有的紫荆堂与古树。紫荆堂为明万历时期知县范宗文重修,这也证明阳谷紫荆堂初建更早。范在阳谷任职时,因《隋志》有紫荆旧事而遍访遗迹,重修了紫荆堂并立碑记载,上书紫荆祠。民国时紫荆堂与古树尚存,今旧物不在,只留下“紫荆余韵”传说,为阳谷八景之一。现阳谷县还有紫荆街。二是据中国地方志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的“中国地情网”官网记载,聊城市下辖莘县大张寨庙头村,原有三贤庙以纪念三田兄弟,村中流传的除三田哭荆传说外,还有三人于隋朝时救济灾民,李世民祖父李昞路遇劫匪,为三兄弟所救,后因孝悌忠勇被封官。该庙是当时全国田氏家庙中最大的一座庙,所以本村称为庙头。清代两次重修此庙,存有重修该庙的石碑。田真之妻冯氏是冠县桑阿镇务头村人氏,后人每年前往祭拜。庙于1966年被毁,今复重建。村旁有田真兄弟墓。而《历代诗词咏聊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则记述“阳谷县紫荆堂源于原朝城县”,恰是庙头村所在位置。书中收录有明代进士李际元《田真墓》一诗。李为阳谷大步乡人,居七级与庙头村之间。由以上考证可知,阳谷三荆传说至晚于隋,墓地、家庙与紫荆堂早期位于莘县(古朝城县),距七级古渡仅百里,且存在迁移关系的文字记载。

二、“三田哭荆”传说的文学发展

早至汉代就有“三荆”传说,主要流传载体为诗歌。魏晋陆机《豫章行》诗中写有“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以对比手法表现兄弟欢聚和生别之悲。东晋周景式所编的《孝子传》使三荆故事有了更完整形态。“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文意是兄弟急欲分别,出门见到一棵三枝同株的茂盛荆树,心生感慨,于是回家和睦相处。以上可见,最初的三荆传说并没有写三个兄弟,只是兄弟的分别或分家故事,树也仅是三杈合一的繁茂荆树,尚没有天人感应、枯而复活的神迹,但是因见树有感而修复亲情的主题是统一的。唐李白在《上留田行》诗中也写“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这与陆机兄弟和睦的文学表达截然相反,兄弟即将仓促分别时紫荆树同株却荣枯不同的变化。自南朝时梁吴均《续齐谐记》后三田故事不断丰富,唐以后影响更加深远,后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且在元曲、明小说中不断丰富情节,通过文学转化更具文学性,如阳谷当地的三荆故事也有家妇沸水浇树,三家跪哭,菩萨仙水救树,妇人羞愧改过,从此贤惠孝顺,家庭和睦等。

三、“三田哭荆”传说与运河孝亲文化传承

紫荆树自古有连理枝的比喻,其主干上老枝纵横,紫色花团簇生,颇有团聚的样式。民间的家族团结故事附于此树,对于古代宗族为纽带的家庭聚居有重要教化作用,体现了互敬互爱、孝敬长辈的和睦家风。同时也可佐证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教化源于自然,达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命的和谐。聊城“三荆”传说由来已久,具有早期传说的特征,其与运河古渡的关联赋予其地域运河文化的鲜明特征。在明清大运河南北文化交流融汇中,技术文化、商业文化等各有特色,人们顺水流转谋生中必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三荆传说则是维系情感的宝贵载体。聊城运河文化以重农兴儒为典型特征,挖掘弘扬“三荆”转瘁为荣传说,通过情景再现等形式进行文化双创,必将促进该运河流域家族和睦、乡村和谐和民族团结,实现运河文化与孝亲文化的融汇与弘扬。可以想象当田氏兄弟在七级古渡将要分别,顺水漂泊他乡再难相见,随后看到了古渡旁三枝一株的紫荆树枝条连接,花叶繁茂,于是亲情更浓,正可谓“三荆聚兄弟,运河渡情义”。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西部文学助力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实践研究”(2023—JCXK—03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