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依托数字技术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实现远程办公,具有数字化、流动强、传播信息快的优势,已成为激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传统资源活化不足、产业融合不深、乡村品牌影响力较弱等现实问题。随着知识经济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浙江安吉、云南大理、海南文昌等地区的数字游民社区迅速兴起,形成了数字游民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型模式。数字游民基于自身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盘活乡村传统要素资源,有力推进了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数字游民的概念内涵
1997年,牧本次雄与大卫·曼纳斯首次提出了数字游民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创造收入,摆脱传统工作地点限制,形成新的游牧式工作生活方式。数字游民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工作方式的践行者,具备稳定的经济基础、独特的专业能力和突出的工作技能,积极寻求舒适生活和心灵放松目的地,以实现自我表达与自我发展。
自由灵活性、工作数字化是数字游民典型的特征,相对于普通旅客,数字游民可以融合当地文化,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尤其在技术赋权劳动空间脱域与自身“反内卷”思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数字游民选择融入乡村,享受自然风光、体验乡村风味人情,追求工作与休闲的动态平衡。数字游民通过技术赋能、文化创作与社群互动,活化乡村传统资源,推动乡村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数字游民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机制
(一)数字游民活化乡村传统资源
随着数字游民对乡村认知的持续深化,其不断将创意理念融入乡村发展,活化乡村的传统资源,优化乡村的资源配置效率。与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同,数字游民依托数字技术,通过艺术嵌入、空间改造、创意提炼等方式,盘活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数字游民融入乡村生活,嵌入艺术要素,创新性改建乡村闲置房屋,扩大共享工作空间。同时,他们充分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建立特色露营度假区,有效激活乡村传统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数字游民助推乡村产业融合
数字游民凭借数字技术优势,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知识型工作者,数字游民具有较高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具备前瞻性的思维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抓住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数字游民融入乡村,为乡村发展带来数字人才、数字技术、创新理念等要素资源,有效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在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游民基于自身的创意设计能力,创新文旅产品、增强数字文旅体验,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实现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三)数字游民促进乡村文化传播
数字游民依托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平台,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传承与传播,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新契机。数字游民运用数字技术,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播乡村的特色地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流动。通过数字化手段,数字游民生动展示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活动,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乡土文化品牌,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开辟新路径。
三、数字游民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参与
数字游民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涉及政府、乡村、农业企业、农户等多元主体。政府应制定相关支持与引导政策,吸引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需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为数字游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满足数字游民的生活与工作需求。农户积极参与文旅产业发展,在数字游民的带动下,尝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增收致富渠道。农业企业应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增值,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政府、乡村、农业企业、农户、数字游民构建互惠互利的共生体,营造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氛围,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二)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游民依托数字工具与数字平台实现远程工作,这种新型工作方式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建立健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数字游民提供高效的数字信息网络服务,还要搭建数字工作与服务平台,满足数字游民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应着力完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服务质量,优化数字游民的生活环境。通过引入创意民宿、特色书店、休闲咖啡店等新型业态,完善乡村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数字游民的生活需求。
(三)创新数字人才发展政策
创新数字人才发展政策,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的优良环境,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引进数字人才。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搭建数字人才发展平台,吸引更多数字游民嵌入乡村,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数字游民面临较高的工作风险与不稳定性,应针对其工作特征,制定相关的人才保障机制,如住房补贴、创业扶持、财政补贴等。搭建常态化培训平台,优化人才管理环境,提升数字游民的经营能力,培育村民的数字技能,促进乡村村民与数字人才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