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驿站”托起户外劳动者“大民生”
日期:09-03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姜文潇
因工作特殊性,滨州的户外劳动者们常年与风霜雨雪、严寒酷暑为伴,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难题曾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真实困扰。这些看似细小的“关键小事”,实则是影响他们工作舒适度和幸福感的大事。聚焦这些急难愁盼问题,调研组深入了解了滨州市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与运行现状,广泛收集了户外劳动者的意见建议,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站点服务效能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和运行现状
整合资源,不断扩大服务站点规模。服务站点的建设分为工会自建和社会共建共享两种模式。全市292个服务站点中,工会自建的服务站点仅8个,剩余284个为社会共建共享服务站点。社会共建是目前大部分服务站点的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合政府资源共建,如依托乡镇街道、公安局、行政审批局等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另一类是撬动社会资源共建,依托银行、邮政、通信、加油站、房产中介、滨州本土企业等共建。
规范管理,不断拓展服务人群范围。一是统一标准管理,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每一处站点都“有名有姓”,享受唯一编码身份认证,并以此为依据生成二维码,用于拓展服务。二是服务覆盖范围逐渐扩大。2017年,驿站建设初期聚焦环卫工人、交通警察、市政维修工等传统户外劳动者,服务3000余人次;2021年,将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纳入服务群体;2023年覆盖人群扩展至全天候工作者;2024年,创新服务农业劳动者,如棉农、菜农、摊贩等;2025年,注重特殊群体关怀,如增设“妈妈小屋”服务哺乳期女性,中石化驿站配备轮椅服务残障人士等。
应需而动,不断提升驿站服务质效。一是出台《提升工会驿站服务效能打造工会“心安驿站”工作方案》,在现有工会驿站范围内,择优打造100处工会“心安驿站”,为职工群众提供心理、法律、维权等服务。二是开展“驿站服务效能提升”行动,鼓励和支持工会驿站提供“6+N”特色公益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3月以来,工会“心安驿站”已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36场次,直接服务职工群众逾8500人。
二、制约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有效运行的问题
品牌标识与工会元素缺失,职工主体认知模糊。2024年前建设的驿站名称仍沿用“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而共建驿站存在“劳动者港湾”“红心驿站”等10余种不同命名,名称体系混乱导致品牌识别度低下。超67%的驿站内外未设置工会LOGO、服务宗旨等宣传元素,部分驿站甚至将工会标识张贴在隐蔽角落。名称与标识的混乱直接削弱了工会组织的存在感,导致驿站沦为单纯的物理休息空间,未能实现“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的桥梁纽带”功能定位。
信息公示与服务供给脱节,公信力建设受阻。问卷调查显示,62%的职工反映“按公示时间前往驿站却发现关闭”,47%的受访者指出“想借阅书籍但内容陈旧无法使用”。在“对驿站信任度”评分中,仅18%的职工给出4分以上(满分5分)的评分,超半数职工认为“公示信息不可信”。信息不对称导致职工对工会服务产生“形式主义”质疑,应急物资管理漏洞更埋下安全隐患,直接损害了工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规划布局与服务管理粗放,供需匹配度低下。调研发现,滨城区某街道1公里范围内集中设置3处驿站,而沾化区工业园区周边3公里内无任何驿站覆盖。站长履职不到位现象普遍,58%的驿站存在卫生死角,充电插排破损裸露问题在老旧驿站中占比达42%。仅11%的驿站设置“职工意见簿”,“齐鲁工惠”评价二维码覆盖率不足8%。这种规划布局与服务管理的粗放状态,导致驿站资源浪费与服务缺失并存,严重影响职工使用体验与驿站功能实效发挥。
三、实现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型的对策建议
系统性重构品牌标识体系,强化工会组织认知。一是统一命名与视觉识别。统一规范为“滨州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配套设计含工会LOGO、服务宗旨的标准化标识系统。二是多渠道宣传赋能。通过“齐鲁工惠”App、高德地图标注驿站信息,同步推送服务内容详解;组织驿站开放日、工会干部现场宣讲活动,重点普及法律维权、健康体检等特色服务。
建立动态化信息管理机制,夯实服务公信力。一是标准化公示与实时更新。制定《驿站信息公示规范》,要求全市所有驿站公示服务时间、站长联系方式、应急物资清单等内容,并与“山东工会网上工作平台”数据实时同步。二是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推广“驿站服务码”系统,职工扫码可查看实时开放状态、提交服务评价,后台自动汇总数据形成整改工单,实现“信息公示—需求响应—服务反馈”闭环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与精细管理,提升供需匹配度。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与功能升级。开展区域需求调研,针对职工高频需求(热饭服务76%、手机充电68%),要求新建驿站100%配备微波炉、充电设施,老旧驿站2025年底前改造完成,同步提升防暑药品等基础服务覆盖率至70%以上。二是强化站长履职与考核。建立“站长责任制”,明确卫生清洁、设施维护等6项基础职责,将58%卫生死角、42%设备破损等问题纳入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与共建单位评优挂钩;推广“职工意见簿”和“齐鲁工惠”评价二维码,争取将目标覆盖率从8%提升至50%,以职工反馈倒逼服务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