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家政兴农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路径研究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T04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家政行业是朝阳产业、民生工程。通过家政行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还能吸引其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我国家政从业人员已达到3600万人,几乎90%都来自农村。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技能缺口超2000万,农村劳动力存在“出不来、留不住、干不好”的难点。家政人才发展面临总量短缺、结构失衡、质量不足等多重困境,制约着家政行业提质扩容与乡村全面发展。本文从家政兴农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出发,以政策保障、技能培训、品牌培育三维路径切入,提出构建“培训—就业—创业”一体化人才发展体系,探索家政兴农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一、构建“政府+企业”制度支撑体系

供需对接精准化。国家要拓宽供需对接渠道,加强供给侧需求侧双方对接力度,建设好东西地区长效帮扶机制,助力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农村地区协作。企业要利用短视频平台创新供需对接方式,组织员工带岗直播,拓展对接渠道,提升对接效率。政府要支持各地家政协会开展不同区域间的劳务精准对接。然后,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缓解区域供需失衡;推广“一人多岗”模式,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农闲期从事家政服务,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政府还需推行“初级—中级—高级”家政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帮助家政工考取技能证书,扩大人才面。

权益保障制度化。政府要规范员工制家政企业的用工制度,制定和大力推广员工制家政企业劳动服务合同和服务协议示范文本。另外,针对家政工“留不住”的困境,可以推行“员工制+灵活就业”双轨制度,必要时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建立员工信用档案,实现从业人员实名认证与信用评级。2025年试点数据显示,家政员工制企业员工流失率较传统模式降低42%,客户投诉率下降31%。

二、打造“标准化+特色化”双向培训模式

构建标准化培训体系。社会组织可通过开展公益培训、技能普及活动,填补基层人才培养空白,例如,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免费家政技能讲座,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领跑者”中只有10%的家政从业人员接受过家政相关学历的教育。因此,企业应借鉴新型学徒制培训,如依托行业资深从业者“传帮带”,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将实践经验与操作技巧精准传授,弥补学历空白的短板,加速人才成长。加强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如“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评活动等。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员,要从基础教起,系统培训,让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民族文化赋能特色培训。支持从业者探索以民族特色为招牌的家政服务模式,帮助农村劳动力中的少数民族人员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扩大就业竞争力。如苗族、土家族等民族聚居区,可开发“民族医药+家政服务”融合课程。将苗药熏蒸、土家族小儿推抹疗法等传统技艺融入产后康复培训和婴幼儿照护等,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实施“企业品牌+创新发展”合作机制

企业品牌打造。各省需打造属于自己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家政品牌,如贵州“黔灵家政”省级品牌、河北“福嫂”家政品牌、山东龙头企业“阳光大姐”等。各省需支持参与家政兴农工作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申报“五一巾帼奖”“巾帼建功标兵”“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提升家政兴农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家政工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协同发展创新文化。鼓励行业创新,支持从业者探索“宠物照护+家政”“文旅+家政”等新模式,对创新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家政企业同农业合作社、民宿等进行合作,打造“家政服务+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圈,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人才培育的三维路径,期望形成家政兴农赋能乡村振兴的“就业增收—技能提升—品牌塑造”良性循环。笔者认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个突破:一是推动家政服务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扩大开发家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和“1+X”证书制度;二是建立全国家政联网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创新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服务价值链。最终,通过人才振兴驱动家政产业振兴,进而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三峡大学科研项目“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调查研究”(SDHS20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