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内部控制质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研究
日期:09-03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中之重。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在帮助企业管理层优化治理结构的同时,更是外部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判断企业信用风险的基本检视点。因此,研究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内部控制质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便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演化特征
(一)数智化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技术性重塑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正在将传统企业的控制机制转变为基于业务的、实时的、数据化、自动化的内部控制模式。例如,“互联网+”与ERP技术、财务软件技术的结合,让企业的交易、审查和记账可以在同一个系统平台实现,这减少了人为干预带来的风险。同时,控制环境也因数智化手段的引入而发生深刻变化。例如,传统的离散型岗位转型为以“痕迹化管理、权限分级、身份标识”为特征的数据控制模式,实现“谁操作,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此外,中小企业可借助大数据与云平台对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及时识别如现金流异常、存货积压等潜在风险,为融资安全性提供保障。
(二)中小企业在数智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可增强内部控制技术基础,不过大部分小微企业数字化过程还存在结构性难题。一是企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由于技术资源不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库存系统等都是脱节式的单体运行,不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获取信息,也不能实现数据互换,而控制链的断裂,也导致内部控制效率较低。二是高层管理者未将内部控制纳入经营管理战略体系,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进而不能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价值与企业授信融资及信用建设的联系。这种缺乏顶层设计的控制管理理念和程序式逻辑控制思维,导致内部控制系统严重滞后,无法发挥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质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
(一)内部控制质量通过信息透明度提升融资效率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透明、信用保障体系的脆弱性和信用评级的支持力度较小,使其在融资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尤其在信息化技术的赋能下,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缓解信息不对称性。
一方面,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将内部控制各环节纳入统一平台,实现标准化记录与自动化审计,防止数据造假、篡改和遗漏,为业务全流程的可追溯性和数据的完整性提供保障。这一机制能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评估提供客观的数据保障。
另一方面,基于信息化的高质量内控还能增强非财务信息可检视性。例如,现金储备天数、速动比率、库存周转率、人均产值、客户获取成本、复购率、月度营收增长率等重要经营指标都可以直接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及动态跟踪,而这些经营指标也已经逐渐成为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内部控制水平高的中小企业,有可能接入政府牵头建造的相关企业信用平台,这些经营数据通过和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的数据完成交叉验证,增强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对于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金融机构的调查方式从传统的需要银行去做大量额外的“软信息”调查转向对第三方数据通道的引入,一定程度上让授信流程更加快速便捷,进而提高融资效率。
(二)内控建设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改善融资可得性
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的过程中,通常会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内部控制作为中小企业预防风险的重要措施,其在融资可得性上的边际效益日益增加。首先,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意味着中小企业具备健全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机制。银行在审贷时往往会以公司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为基础制定信贷的缓释措施,因此成熟的内部控制水平成为信用贷款发放的重要参考。其次,当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有结构化风险管理框架(含事件响应协议、动态授权矩阵、溯源追责机制),其面对突发冲击时可激活敏捷治理模式,维持关键业务流的高韧性运转。商业银行透过这些中小企业阶段性盈利波动,若验证其内控系统抗压性与管理响应速率达标,则债务违约概率将被压缩在预设置信区间,会提升对其长期债务可履约性的信用溢价。再次,金融科技平台普遍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实时动态运营数据,构建关键财务、合规与运营指标的实时监控中心,以支持自动化信贷审批、授信额度实时调整,显著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结 语
通过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同步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运营合规性、风险抵御能力与外部信誉等级,可有效破解传统融资中信息鸿沟与信用折价顽疾。通过构建智能内控新基建,中小企业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融资渠道扩宽、资金成本议价权,从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生态的不断改进与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