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所在,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风险并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成本控制体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内部审计在监督成本制度执行、识别成本管理风险、促进管理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内部审计参与企业成本控制的实践挑战与成因,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旨在为企业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成本控制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财务管理
引 言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原材料、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也普遍增加。与此同时,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控制体系,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着执行不力、信息不畅、监督缺位、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资源浪费、效益流失的现象。如何更好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在降本增效、风险防范、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内部审计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机制
(一)监督与评价机制
作为内部审计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监督与评价机制指审计人员根据既定的成本管理制度和预算标准,对成本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其中,主要包括对成本支出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的审查、对成本预算执行偏差的审查、对成本内控系统运行有效性的审查等。在这种持续性监督评价的基础上,内部审计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关于成本控制现状的有效信息。
(二)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
企业成本控制风险往往来源于潜在的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而内部审计正是通过风险评估对成本管理链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进行审查。其中包括对采购环节价格失控风险的识别、对生产环节物料浪费风险的识别、对库存环节货物积压贬值风险的识别、对费用报销环节舞弊风险的识别等。在评估现有控制措施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应对风险的同时,内部审计也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加强风险管控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将成本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之内。
(三)管理咨询与服务机制
相较于传统审计的合规性检查,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更加注重为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优化提供专业性建议。其中包括对成本管理流程的简化和再造建议、对成本控制方法和技术先进性的创新建议、对成本控制理念的深化建议等。这种咨询和服务机制,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从单一的“问题发现者”升级为“解决方案提供者”,从而直接推动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沟通与协调机制
成本控制并非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跨部门协作完成。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审计部门与财务、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所有涉及成本发生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其中包括向相关部门传达成本管理要求,也包括将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障碍反馈给企业管理者。内部审计正是通过这种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企业管理层和各部门之间的顺畅沟通交流,增强成本控制上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全链条的执行力。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成本控制的实践困境
(一)机制层面——战略定位模糊
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定位清晰度。但是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顶层设计中对内部审计的战略性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其在成本控制中的管理权限和职能边界处于模糊地带,监督与服务价值自然也难以充分发挥。由于企业管理者将内部审计简单视为经营合规的“检查者”而非成本控制体系的“共建者”,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并未明确纳入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规划、执行和效果评估过程,成本控制所涉及的财务、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多个职能部门也将审计视为“纠错者”而非“协作者”,对待审计反馈的问题持消极态度,对审计提出的成本优化建议也难以及时响应。
(二)操作层面——审计方法滞后
内部审计实践与成本控制需求的融合,需要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前端规划、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全流程之中。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依然过度聚焦事后的合规性检查,没有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先进理念融入审计方法之中,导致审计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材料支出、物资消耗等显性成本方面,而忽略了库存积压、设备空转、销售滞后等隐性成本支出。除此之外,由于审计人员往往对于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工期、技术等涉及行业特性的关键环节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内部审计无法精准量化作业层面的无效损耗,自然也影响了对成本动因的精准把握与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三)技术层面——数据信息壁垒
数字化浪潮背景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林立、数据标准不一,成为掣肘内部审计效能的关键瓶颈。由于企业在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系统运行过程中,成本数据分散且存储标准不一,物料编码、计量单位等信息的差异让审计部门很难获取实时、完整的成本数据信息,更遑论构建跨部门的成本分析模型。除此之外,企业在技术投入方面往往重业务轻审计,而手工台账、表格分析等传统审计工具在面对海量业务数据时效率低下,对于成本数据的深度挖掘缺乏智能化支持,更无法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潜在的成本风险,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对成本控制效能的动态评估和前瞻预警。
三、内部审计赋能企业成本控制的完善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审计权责清单
企业需要在治理层面明确内部审计在成本控制中的权责清单,通过顶层设计赋予内部审计参与成本控制的权威身份,更加清晰地界定内部审计在成本控制工作中的权责边界。要建立由企业管理者主导的跨部门审计协同机制,赋予内部审计必要的权限,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成本控制目标规划、监控、评价全过程之中,确保审计建议直达决策层并有效落地。
(二)优化审计方法,提升审计专业效能
内部审计要积极引入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将审计范围延伸至成本控制的全生命周期,将审计重点拓展至设计冗余、流程低效、库存积压、资源闲置等造成隐性成本的关键领域,学习运用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先进理念,对采购、生产、仓储、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成本控制进行持续监控和动态评估,实现从“成本合规”审计向“成本优化”审计的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在行业特性、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培训,推动审计活动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从而提升风险评估和审计建议的精准度与实用性。
(三)注重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审计平台
企业要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提升内部审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打通财务、业务、供应链等核心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为内部审计提供更为准确、一致的实时成本数据。同时,要加大对审计领域的技术投入,引入智能化、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帮助审计人员处理海量数据、分析成本动因、预警风险信号,显著提升内部审计对成本控制的动态监测能力。
结 语
内部审计对于企业成本控制而言,并非查账纠错的工具,而是降本增效、提升价值的驱动力量。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深刻理解内部审计赋能成本控制的作用机制,打破实践困境,使其从成本控制的“纠错者”转变为“协作者”,方能助力企业锻造成本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