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对传统知行观的创新性发展
日期:09-03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耀胜 孙文凯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具备优秀的理论品格,这并不是简单的感性体悟,它的生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省、革新理念一脉相承。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融。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与传统知行观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实践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刚需。
一、传统知行观与自我革命精神的思想契合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包含了知行先后和知行分合双重问题。而自我革命精神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本质上也是一种知行实践。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相互映照、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在早期哲学家们的思想论争中,知行关系始终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大致经历了“知先行后”“行先知后”和“知行合一”三个阶段。“知先行后”秉持认知并非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而是归结于先天存在或头脑本身所固有的观念。“行先知后”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根源在于客观物质世界,肯定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知行合一”则强调知与行的内在统一性,认为“知”与“行”相互依存。正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斗争策略。这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革新自我认知与行动的策略,正是“行先知后”的生动体现,也为自我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知行观与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
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问题之争展开深度剖析,打破了传统知行观的理论局限,开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行合一论”。认识过程存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两个阶段。这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新的实践”的辩证逻辑,即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演变规律,以此为指引,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与这一过程具有契合性。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每一次自我革命都在辩证否定过往的认知,不断地深化对自身建设的理解,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行,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把党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自我革命意识贯穿于无产阶级政党创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通过持续的自我净化、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淬炼了自我革命的光荣传统,为自我革命精神的生成积淀了丰富的内涵。
三、自我革命精神对知与行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既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古代传统认识论中的“知”主要指向道德修养层面的“德性之知”,“行”侧重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践行。而中国共产党对“知”的理解更强调基于实践观察的“见闻之知”,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把握。
(一)深入学思践悟,优化知行逻辑架构
学思践悟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逻辑。强调不仅要有系统科学的“知”,也要有敢于实践的“行”,以知行合一作为衡量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行动能力的重要尺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这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行逻辑架构。
学思践悟在自我革命中对知与行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自我革命精神中,“学”是基础,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深刻理解自我革命的内涵、意义和要求,从思想上筑牢自我革命的根基,以丰富科学的“知”,为行动提供指引。“思”是关键,党员干部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进行反思,对照党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查找自身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反思中不断优化认知,明确行动的方向。“践”是落脚点,自我革命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党员干部要敢于刀刃向内,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以担当作为的“行”,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通过学思践悟,将自我革命融入知行逻辑架构中,使党员干部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提高认识,实现知与行的良性互动和螺旋式上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知行协同发展
问题导向是知行的逻辑起点,强调主动探索与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发现问题,让“知”的方向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是明晰“为何要知行合一”和“怎样知行合一”的关键。
在自我革命的进程中,问题导向是深化知行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党员干部在自我革命中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这是“知”的重要来源。扎根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的呼声是获取真知灼见的根本途径。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通过某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作风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来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的“知”。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制度机制,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这就是以问题导向来促进“行”。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知”更加精准、深入,使“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知行脱节。在自我革命中,不断以新的问题为牵引,根据问题解决的程度及时发现不足。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实现知行的协同共进,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结 语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对传统知行观的深刻理解与继承,通过《实践论》的科学指引,不断对“知”与“行”进行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理论创新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有机融合,通过深入学思践悟,重塑知行逻辑架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实践层面,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知行协同发展,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深化对知行关系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