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3亿人,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达 2.34 万亿元。但是审计署2024年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养老保险基金(后文简称“养老基金”)重点人群漏保脱保、基金挤占挪用等问题较为严重。因此,亟须加大对养老基金监督的力度。研究型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研究,不仅能提升审计工作质量,还有助于破解养老基金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基于研究型审计模式的内涵特征,结合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目标内容,系统分析了研究型审计模式在养老基金审计中的应用,并构建了相应的保障体系,旨在推动养老基金审计中的研究型审计模式应用。
一、研究型审计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研究型审计模式是在审计工作全过程中运用研究思维和方法的一种工作模式,不仅要对审计工作进行研究,还要对审计对象的业务、发现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依据审计成果分析挖掘体制机制的漏洞,推动制度改进与完善,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拓展审计价值。
研究型审计模式的特点包括建设性、系统性、创新性。首先,建设性即审计要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为体制机制的优化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其次,系统性即审计从立项到执行、报告、后续审计全过程都要贯彻研究型审计的理念。最后,创新性即研究型审计注重方法革新与成果转化。在技术层面,积极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在成果层面,要求审计人员突破传统鉴证职能,采用实证研究等科学方法形成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审计成果。
二、研究型审计模式在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的应用
(一)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审计署历年来的审计工作报告以及相关制度,目前养老基金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营、管理、使用以及征缴情况。养老基金的审计目标就是对以上重点内容进行审计监督,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性、效益性,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保障民生利益。结合审计重点内容,审计目标可进一步细化为:确保养老基金收支的真实性、资金的安全性、投资的效益性、基金运转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以及确保基金的足额征缴。
(二)研究型审计模式在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的应用
研究型审计模式要求将研究思维与方法运用于养老基金审计的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全过程。
1.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需要加强研究的审计工作包括研究审计项目并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编制审计方案等。首先,要把养老基金审计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改革的要求研究清楚。养老基金制度碎片化严重,形成“法律法规政策清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对诸如养老保险征缴、待遇发放、转移接续、投资管理等制度要求进行梳理。其次,审前调查需要了解养老基金业务营运的核心问题,并依托经办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的数据库,调查研究基金的收支、账户管理、参保人员、待遇发放、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等情况,结合历年的审计成果来评估出现重点问题的可能性,形成“重点核查审计事项清单”,据此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以及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最后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前期对被审计单位以及有关案例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讨论和分析,确保方案中审计目标全面、明确,审计范围和内容合理,审计成员配置适宜、分工合理、时间安排恰当。
2.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以审计实施方案为指南,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并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取证单。首先,揭示审计发现的问题时,考虑到养老基金资金管理链条长、涉及人员众多、单笔金额小、审计依据碎片化,审计过程中可以重点研究资金主线,将基金的预算、征缴、使用和决算等相关业务贯通,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高效、深入、全面地排查各业务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审计人员可以搜集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小组讨论,寻找问题背后体制机制的漏洞或是执行中的障碍,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以及向上级管理层请示。
3.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形成初步的审计结论,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再进一步完善形成定稿。首先,形成初步审计结论,梳理审计发现问题时,对于养老基金领域难题的定性,可以组织研讨会,经过讨论确保证据充分、结论适当。其次,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时要保证内容准确、审计评价意见客观、审计依据充分准确,保持审计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其次,收到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后,要审慎处理被提出异议的事项。讨论探究被审计单位的动机,分析其意见的合理性,必要时进行补充审查。注重加强与上级部门机构的沟通,对于制度改革等复杂问题,寻求领域专家的帮助,积极听取各方意见,以便重新评估并形成审计报告定稿。
4.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和丰富审计项目的成果,同时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首先,审计项目结束后应当深入研究和利用审计成果,在已有的成果上形成新的审计成果,拓展审计的价值。其次,跟踪审计整改情况并评估整改措施的成效,通过资料审查、实地调研等方式跟踪探究养老基金经办机构等单位的整改情况,诸如基金补缴、追回的金额以及整改及时性,确保审计成果得到有效执行。
三、研究型审计模式在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的实施保障
(一)保障审计人员的能力
研究胜任能力包括审计专业知识及能力、审计客体的业务知识、大数据分析的知识和能力。本文重点分析审计客体业务知识的提升。为提升审计人员关于养老基金业务的知识水平,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讲授养老基金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以及目前实务中的难点;也可以推动上级单位带动下级单位的协同机制,邀请上级单位有相关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或者是上级单位从下级单位选派业务骨干进行有关项目的审计实践。此外,也可以在开展审计项目时聘请外部专业人士参加,不过对此种方法过度依赖会影响审计的专业形象,因此需要适度采用。
(二)激励审计人员的意愿
研究型审计相较于传统审计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激励审计人员保障审计质量、拓展审计价值的意愿。
首先,保障审计质量。已有的保障审计质量的制度,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具体规定了审计人员的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但上述规定都是以对负面案例的处罚来对质量控制起警示作用。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纳入考核、与职业晋升和薪酬分配挂钩,以此鼓励审计人员通过主动学习养老基金业务知识、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其次,拓展审计价值。审计通过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并提出恰当有效的建议来拓展审计价值。因此,激励审计人员拓展审计价值的机制主要就是激励审计人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意见的机制,可以通过对审计成果考核来进行激励。并且在考核时,应当将原因分析、建议与实际整改情况结合,将对体制机制优化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依据。
结 语
养老保险基金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且涉及人数多、资金链长、制度碎片化,对于审计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审计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养老基金审计质量的提升,最终推动养老保险基金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