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从责任界定到制度落实: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深化变革与体系重构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全球生态危机持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退化已构成人类发展的基础性约束。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国家战略体系的核心构成,标志着发展范式从单一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型。该战略的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地方治理主体,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的行为逻辑。作为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的核心决策者,其履职效能直接决定了区域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利用效率及生态保护成效。针对决策权与生态责任之间的制度张力,中国创新性地构建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该制度通过建立跨任期生态责任追溯机制,旨在破解传统治理中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困境,将生态价值损耗内化为领导干部的决策成本。其实质是通过制度化审计程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可计量化、环境责任的客体化以及生态绩效的可问责化,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刚性的制度保障。

自然资源管理责任界定的核心矛盾源于资源系统的复杂性与治理架构碎片化的双重张力。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典型的系统关联特征:土地资源管理需统筹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及地价评估等多维目标;森林资源破坏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衰减,更会触发水土流失与水源涵养功能衰退等链式生态效应。此种系统性关联使单一资源管理责任的边界难以精确切割。同时,多中心治理结构下的职责交叉进一步加剧界定困境:以流域水污染事件为例,生态环境部门承担排放监管、水利部门主导流域综合治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多元主体的职能重叠导致责任追溯路径断裂。技术支撑体系的局限性构成关键制约:现行责任界定主要依赖政策文本分析与人工实地核查,面对地下水污染等具有隐蔽迁移特性的问题,传统方法难以精准识别污染时空源点。制度层面则呈现责任追究机制软化现象:全国性生态环境损害量化追责标准的缺失,致使部分区域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归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或“自然灾害”,该策略性规避行为持续削弱制度威慑效能。

制度落实层面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审计范围虽在理论上覆盖省至乡镇四级领导干部,但执行中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将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纳入审计,而欠发达地区连县级主要领导都未能全面覆盖,形成监督盲区。审计内容存在“重程序合规、轻实质成效”的倾向,过多聚焦审批手续完整性,却忽视资源利用效率、生态修复实效等核心指标。某矿产大省的审计报告显示,尽管所有采矿项目手续齐备,但资源回采率不足国家标准50%的问题长期未被纳入评价体系。技术支撑不足是另一瓶颈:基层审计机关普遍缺乏遥感解译、污染源解析等专业能力,面对企业篡改的污水排放数据束手无策。更关键的是结果运用机制形同虚设,某流域城市审计发现违规填湖造地问题后并未解决,填湖地块已建成商业中心。这种“审计—搁置—再犯”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

破解上述困局需构建三位一体的制度优化路径。以“正负面清单”形式明确省级干部政策制定责任、市级干部规划执行责任、县级干部项目实施责任,消除职责模糊地带。技术上需引入污染溯源模型,如通过同位素指纹技术确定污染物行业来源,结合GIS时空分析锁定任期内监管缺位时段。制度执行维度重在能力跃升:审计范围应强制覆盖省市县三级党政正职及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指标体系设计突出“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受损生态修复率”等硬约束指标;推广区块链技术构建资源资产数据库,确保矿山储量、森林砍伐等数据链完整可追溯;建立“审计预警—整改督办—销号验收”数字化闭环,对未按期整改地区冻结建设项目审批。协同治理维度重在机制创新:在省级层面设立自然资源审计协调办公室,整合国土卫星遥感、环保在线监测、水利水文数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监管网络;实行审计报告全公开制度,开通生态损害扫码举报平台,将公众监督转化为制度推力。

深圳市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成功范式。技术赋能方面构建“资源审计智慧中枢”,集成全市2.6万个物联感知节点,通过卫星遥感比对发现大鹏新区某海岸带2016—2018年间违规填海12公顷,利用船舶AIS轨迹数据锁定责任企业,结合潮汐模型还原当时的审批漏洞。技术赋能实现精准定责:森林资源审计采用激光雷达扫描,发现某区公益林实际覆盖率比上报数据低9.2%;大气治理审计通过关联企业用电数据与在线监测,揭露3家企业在环保督察期间夜间违规生产。更关键的是结果运用机制创新:将PM2.5改善率、污水收集率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权重达30%,近三年因生态责任落实不力被否决提拔的处级以上干部达17人。这种“技术锁定证据链—考核倒逼责任制”的闭环,使深圳在经济总量增长56%的同时,生态控制线反增扩8%。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审计制度需向战略纵深拓展:创新碳汇资产审计体系,建立森林、湿地、海洋蓝碳计量监测网络。例如,福建试点领导干部碳汇责任交易机制,允许通过购买跨区域碳汇抵消任期生态赤字;构建数字孪生流域治理平台,长江流域通过数字镜像系统实时模拟三峡水库调度对下游湿地生态的影响,实现重大决策生态风险评估前置化;推动审计证据司法转化创新。内蒙古草原破坏案件中,审计报告载明的非法开垦面积、植被恢复成本等数据成为生态赔偿诉讼核心证据,最终追偿2.38亿元;拓展全球环境治理合作。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建立六国审计联盟,共享水文生态监测数据,协调水电开发与珍稀鱼类保护的跨境矛盾。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正经历从程序合规向实质正义的深刻转型。通过责任界定的科学化革命、技术赋能的穿透性升级、协同治理的系统性重构,该制度将有效破解“公地悲剧”的治理困境。当生态责任真正成为决策的刚性约束,当绿水青山转化为可计量、可追溯、可问责的制度性资产,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方能落地为生动实践。这项制度创新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守护当代人的生态安全红线,更在于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镌刻制度基因——在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正在筑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辟崭新道路。随着碳审计、数字治理等前沿领域的持续突破,这套制度体系必将释放更大的治理效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