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AI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T01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的时代重任。然而,当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难题、重塑党史学习教育的形态与效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深入探析AI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路径,不仅是提升育人实效的迫切需要,更是数字时代赓续红色血脉的战略选择。

一、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然而,置身于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代社会语境,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内在的结构性困境日益凸显,制约着育人实效的充分发挥。

首先,困境在于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难以消弭时空隔阂,导致认知与情感的疏离。当前教育内容主要依赖教材文本和理论讲授,虽逻辑清晰、结论明确,但往往侧重宏大叙事和高度概括的结论性表述,对历史细节、人物内心和情境氛围等具象化、情感化要素挖掘不足。这使得党史中的鲜活故事和动人精神被抽象化处理,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历史现场、与人物共情。结果导致学习停留在知识表层,难以跨越时空鸿沟建立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历史智慧难以内化为精神滋养。

其次,学习方式的单向性与被动性,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和深度参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互动性薄弱,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面对习惯于数字互动、追求个性表达的当代大学生,这种单一、静态的学习方式难以点燃其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热情。学生缺乏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辨析、讨论、质疑和反思的机会,对历史事件曲折发展的内在逻辑、经验教训的深刻内涵,往往流于表面理解,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基于深刻理解的坚定信念。学习过程缺乏挑战性和获得感,内驱力自然难以激发。

再次,学习资源的供给方式存在显著的粗放性与供需错位问题。党史资源浩如烟海、形式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智能化筛选、整合与精准推送机制。资源供给往往如同大水漫灌,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兴趣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容易迷失方向,或感到资源庞杂无从下手,或接收到的内容与自身认知阶段和兴趣点不匹配,导致优质资源利用率低下,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学习体验流于碎片化、浅层化。

最后,学习效果评估的维度单一与浅表化,难以科学衡量育人成效的核心维度。现有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笔试、论文或简单的知识问答。这类评估方式虽然便于操作,但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史实、概念、结论的记忆和复述能力,难以有效捕捉和衡量更为关键的育人目标——如对党史精神内涵的深刻领悟程度、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认同深度,以及理想信念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评估的浅表化导致教与学都可能偏离铸魂育人的核心目标。

二、AI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审慎思考

AI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前景广阔,但其深度应用必须建立在审慎应对挑战、明晰发展路径的基础之上。

首先,挑战在于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与价值守护。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AI生成内容必须确保史实准确、立场正确、价值导向鲜明,严防因算法偏差或数据缺陷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的传播。沉浸式体验需尊重历史严肃性,避免过度娱乐化消解其教育意义。数据采集与分析必须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法规,明确告知、获取授权,确保学生数据安全,防止滥用。需建立严格的AI生成内容审核机制和伦理评估框架,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其次,需警惕技术依赖与人文温度的失衡。AI再强大的模拟,也无法替代真实历史遗迹的震撼力、革命前辈口述历史的感染力、师生面对面思想碰撞的深度。过度依赖虚拟体验可能弱化对现实历史载体的关注;智能交互无法完全替代教师饱含深情、富有洞见的讲授和引导,必须坚持技术赋能人文而非技术替代人文的原则。AI应作为拓展认知边界、丰富体验形式、提升效率的辅助工具,而价值引领、情感激发、深度思辨的核心任务,必须由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教师来主导。

再次,技术瓶颈与适用性亦是现实障碍。当前AI在理解复杂历史语境、进行深度价值判断等方面仍有局限。通用大模型在党史专业领域的语义理解精度有待提升。高昂的设备成本、复杂的系统维护制约了AI大范围普及。需持续投入研发面向党史学习教育垂直领域的专业AI模型和高质量知识库,提升技术成熟度;探索轻量化、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加强高校间资源共享与合作,降低应用门槛。

最后,复合型人才短缺与现有队伍能力转型问题是落地瓶颈。成功应用AI赋能党建,需要建立一支既懂党建业务规律,又具备基本数据素养和AI应用能力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当前此类复合型人才极为匮乏。同时,现有党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技术应用焦虑或技能短板。高校需将AI素养培训纳入党务干部和辅导员常态化培训体系,内容应涵盖基础技术原理、典型应用场景、数据安全意识、人机协同工作方法等。此外,应考虑在党委部门设置专业技术支持岗位,或与校内信息学科建立协同机制。

三、AI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其核心在于利用AI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自然交互能力,重塑学习资源形态、革新教学方法、优化管理流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单向灌输向深度浸润转型,实现精准供给与沉浸体验的深度融合。

在资源建设层面,AI驱动党史知识库迈向智能化与动态化。借助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海量党史文献、影像资料、口述史料得以高效整合、深度关联,构建起结构清晰、内容鲜活、可深度交互的智慧党史知识库。学习者不再局限于静态文本,可通过智能问答系统与历史对话,由智能推荐引擎获取高度适配个人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的学习内容,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推送,显著提升学习资源获取的便捷度与吸引力,让厚重的党史在精准匹配中焕发新活力。

在教学模式革新上,AI催生虚实交融的沉浸式学习新体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结合AI驱动的场景生成与交互叙事,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与理论具象化为可进入、可触摸的虚拟历史场景。学生得以沉浸体验重大历史会议现场,感受关键战役过程,甚至与虚拟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在深度沉浸中建立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历史在场感。智能语音合成与图像生成技术则赋予历史照片生命,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以更具温度与感染力的方式传递红色精神,极大深化了认知体验与价值认同。

在效果深化与评价管理环节,AI提供精准洞察与科学支撑。通过对学习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AI能够精准描绘个体及群体的学习路径、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热点与情感倾向。这为教师提供了客观、即时的学情画像,助力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施针对性辅导。同时,AI可辅助设计更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超越传统卷面考核,关注学生在复杂历史情境中的分析判断、价值辨析等高阶能力发展。智能管理平台则显著优化了教学资源调度、活动组织与成效追踪的流程效率,为大规模、高质量的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AI的赋能效应指向育人目标的深化与拓展。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习效率与趣味性,更在于通过智能化、个性化、情境化的手段,有效破解传统教育中可能存在的认知隔阂与情感疏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深度浸润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精准的认知建构中形成科学史观,在深度的价值体认中筑牢理想信念。这标志着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正迈向一个资源更智能、体验更沉浸、供给更精准、育人更深入的新范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