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档案馆 张世琦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江苏省档案局、档案馆联合上海、浙江、安徽档案部门,深度挖掘馆藏新四军档案史料,共同推出了“华中长城 铁军忠魂——长三角地区新四军档案史料展”。
本次展览是国家档案局2025年下达江苏省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也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档案部门连续3次合作办展后的又一次深度联动。展览以新四军档案史料为中心,通过历史图片、文献手稿、战时实物、纪实影像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岁月中锻造“铁的新四军”、打造“铁的根据地”的壮阔历程,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新四军和根据地军民以生命和鲜血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和历史画卷。
长三角地区,近代以来始终是中国人民开展爱国救亡运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从岩寺整编到军部重建,从蒋家河口的首战告捷到车桥的局部反攻;从真诚稚嫩的“一群小好汉”到铁骨柔情的“伟大母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毅然挺进大江南北、驰骋江淮河汉,与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
本次展览汇聚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馆藏的千余份新四军档案史料,部分为首次公布、首次展出,从档案视角带观众走进那段烽火岁月。
铁的新四军
——为抗战而生 为救国而战
第一篇章聚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新四军面对敌强我弱和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复杂环境,以“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从部队组建到敌后游击,从逆境突围到铁血歼敌,再现这支“铁军”的战斗本色。
1937年12月20日的《新四军收编游击队人枪及原驻地统计表》记录着组建时南方八省游击队的兵力。《本军参加抗战五个月战斗成绩统计表》记录了参战5个月来的战斗成绩,其中可见新四军刚成立时四个支队的名称,分别是团结支队、坚决支队、英勇支队、抗战支队。另一份《江渭清同志谈抗战时期苏南斗争情况》档案记录了新四军的八个团被命名为“保团”“持团”等,其团名首字组合成“保持发扬优良传统”的故事。每个支队及每个团的名称都见证了新四军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浴血华中、报国为民的坚定决心。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领已改编为新四军第7团的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主力400余人,从平阳山门出发,前往皖南集中。同年4月,这支部队在开化华埠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6月17日,部队在江苏镇江韦岗初战告捷。至此,这支抗日先遣队(自1934年部队番号先后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新四军)终于完成了当年党中央交付的抗日任务,把胜利大旗高高插在了敌后。
从蒋家河口首战告捷到威震江南的韦岗伏击,从以少胜多的半塔保卫战到奠定苏北抗日根据地基础的黄桥决战,从血战大胡庄到浴血刘老庄,从揭开局部反攻序幕的车桥战役到两淮、高邮战役的陆续胜利,新四军在日、伪、顽军封锁夹击下,灵活机动、浴血奋战,不断巩固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铁的根据地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第二篇章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开辟了苏南、苏北、苏中、淮南、淮北、皖中、浙东、鄂豫皖等抗日民主根据地,从政权初建到经济发展,从民生改善到文化滋养,根据地逐步成为军民一体、牢不可破的坚强堡垒,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为长期坚持敌后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4年,《江潮报》刊登《曲霞区印庄乡乡长丁玉卿参军——民兵说:“乡长都当兵、我们也去”》《农抗会长封仁富又送两子参军》两篇报道。各地群众积极举行游行,动员青年参军,并为新四军抬运伤员、运送缴获的棉花。在拥军优抗活动的带动下,各地掀起参军热潮,“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传遍大江南北,民谣《白菜心》道出了“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真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文化、体育活动在战斗间隙充实着新四军指战员的生活,也为造就“铁军”奠定了基础。据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宣教股副股长黄苇、二营机炮连指导员姚永钦回忆,“踢小橡皮球”是五十二团文娱活动的老传统,随着他们从苏南转战到苏中的“江高宝”地区,这项活动愈加红火,他们不仅组建了“工农兵”足球队,各营、连、排甚至战斗班、炊事班都有自己的小足球队。除各球队互赛外,还举行联队对抗赛,球场上的拼搏与战场上的奋勇相互映照,让“铁军”形象更显鲜活立体。
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篇章则深挖新四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诠释“民心向背决定历史选择”的真理,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在史料中具象落地。
展览中所展出的部分档案,今天读来依旧具有借鉴价值。如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1939年12月在新四军政治部召开的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过去宣教工作总结及今后宣教工作的任务》报告中提到,“建军必先建人,建人必先建脑。如何建脑,就是加强宣传教育这个思想上的武器,把头脑武装起来”“假如把政治工作分为组织与宣传,那么组织工作是骨干,宣传工作是血和肉”“政治工作最主要的是政治的领导,政治领导上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领导”,深刻指出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展览还通过新四军和根据地大量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统战工作等档案史料,深刻揭示“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的道理。如1944年11月6日,中共淮北第三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刘玉柱在区乡干部训练班及地方直属机关干部例会上,把敢于自我批评、揭短亮丑,生动形象地比喻为“多照镜子常洗脸”“快照快洗变美人”。
为让档案“活起来”,展览还融入了大量数字技术创新:全息影像重现战斗场景,互动装置让观众“走进”根据地,LED屏与高清投影还原档案细节,智能AI机器人提供实时讲解;体验式时空影院、“制胜之道”战术模拟、“烽火家书”朗读亭等沉浸式观展区域,让受众从“档案的阅读者”变身“历史的感知者”;线上云展厅更打破时空限制,让全国观众都能“云端”观展。该展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触摸历史、缅怀先烈的平台,更以档案为纽带,凝聚起长三角地区携手推动区域抗战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谱写抗战档案研究新篇章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