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金陵兵工厂:火中铸剑见证“工业抗战史”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走进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十栋工业老建筑。1865年,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在这里创办了金陵机器局,后历经金陵兵工厂、南京晨光集团等历史阶段,2007年转型为融合科技、文化、商业、旅游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改称第二十一工厂,在物料装备短缺、生活条件艰苦、日军飞机轰炸的环境中,为抗战制造了杀敌的利器。

危急关头西迁重庆

尽管国民政府兵工署早在卢沟桥事变前就开始计划兵工企业向内陆迁移,但因为对战局发展态势估计不足,同时又担心迁移影响前线弹械供应,直到1937年9月至11月,各兵工厂才陆续动迁,多数还是在临近沦陷时才仓促撤出。“李承干在担任厂长后,曾经对工厂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然而就在刚刚完成扩建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专家、金陵兵工史讲述人宋建中告诉记者,为了保护金陵兵工厂,不让其落到日本人手中,1937年11月16日,金陵兵工厂奉命将重要设备和全体员工西迁重庆。

迁厂命令下达当日,李承干立即派人飞往重庆,买下重庆江北已经停办的裕蜀丝厂的厂房作为金陵兵工厂的新厂址,并立即进行修缮,准备接应迁运到渝的机器设备。抢装设备期间,日军已经开始对南京很多重要目标进行轰炸,其中就包括金陵兵工厂。在西迁之前,金陵兵工厂的员工冒着生命危险加紧生产支援抗战,其中一部分员工在轰炸中不幸遇难。

记者看到,在金陵兵工展览馆内,几根清光绪四年制成的铸铁房柱上,至今还保留着侵华日军攻占金陵兵工厂时留下来的弹孔。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南大门”中华门前遭遇了最后一波阻击,不到3000人的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巷战。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几百名中国士兵进入已经搬空的金陵兵工厂,利用厂房作为工事与日军进行激烈巷战。如此坚硬的房柱尚能被打出深坑,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和西迁的紧张可见一斑。

就在这样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全厂员工经过16个昼夜的紧张拆卸和装运,将4000多吨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外加6000余副防毒面具、若干军火,以及从前方运回待修的18门大炮,全都装上了4列火车、30辆卡车、4艘轮船和6只木船,准备通过水、陆两条路线分头运出南京。1937年12月9日下午五点半,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金陵兵工厂设备的火车终于出发,踏上西迁路程。为了发运西迁设备,许多员工已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当时,没有车船运送员工及眷属,为了减轻厂里在组织运输工具方面的压力,只能在机器设备拆完装箱之后,给每名职工及其家属分发路费,让其各自分头前往武汉集中。

金陵兵工厂虽然撤离南京,但西迁之路艰难重重。“从南京到重庆有近2000公里,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个距离不算很远,但是在当时条件下则不然,且沿途还要面临日军飞机的轰炸。”宋建中说。1938年1月,两艘运输设备的木船在巴东触礁沉没,许多押运人员和船工不顾个人安危,跳到江里奋力打捞沉船和物资,在众人的努力下,最终人员和物资均无损失。

战火之中铸造利器

位于重庆嘉陵江畔的簸箕石码头,曾是第二十一工厂旧址,历经岁月变迁后,这里虽然还有一些码头遗迹,但昔日的厂区所在地已成为重庆市江北区北滨路片区的繁华城区,只有长流不息的嘉陵江水,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可以看到重庆市江北区还有雨花村等地名,那便是第二十一工厂修建职工宿舍时起的名字。1937年底至翌年初,历尽险阻的西迁人员先后到达重庆,聚集在嘉陵江边滩地,吃的是黄米饭,睡的是稻草铺。在原裕蜀丝厂全部20亩基地的基础上,第二十一工厂后又收购了邻近的火柴厂、黄氏小学等土地30多亩。员工眷属一齐动手,不分昼夜,整修改建破旧房屋70余间,机器设备随到随装。至1938年2月底,修建起了一部分简易厂房,安装好了1000余台机器设备。与其他工厂挖山建厂不同,第二十一工厂坚持在地面生产。据当时的工人回忆,重要的设备都是独立放置,间隔很远,每间厂房外还堆着木材和各类工具,这样即使遭受轰炸,也可以马上搭建临时厂房复工生产。1938年3月1日,第二十一工厂在西迁的所有兵工厂中率先复工,当月就赶制出40挺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送往前线。

抗战期间,第二十一工厂作出了重要贡献。问世于1884年的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曾在一战中成为射杀敌军最多的武器。金陵兵工厂时期就已生产马克沁机枪,但月产只有几十挺。由于抗战的迫切需要,马克沁机枪的生产成为重中之重。李承干亲自挂帅,从工程师到工人都报以极大热情,倾注一腔心血,尽管生产工艺落后,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其所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性能优于日军九二式机枪。1940年8月,第二十一工厂奉令重新设计制造“中正式”步枪,1943年10月10日开始大量生产,“中正式”步枪成为抗战时期第二十一工厂产量最多的产品,共生产86500支。

第二十一工厂的技术力量非常强,这主要得益于工厂拥有一大批渴望“科技救国”并投身兵工事业的海归知识分子。厂长李承干是留日学生,其后任俞濯之是留英学生,还有一批留美学生担任行政主管和技术骨干。在这批技术精英的带领下,第二十一工厂15200多名员工在抗战时期先后生产马克沁重机枪18068挺、各种轻机枪10493挺、82迫击炮7611门、各种步枪293364支、82迫炮弹3212252颗、手榴弹31.15万颗、120迫击炮49门、TNT药包2061334个、手枪弹25.5万发以及其他产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李承干一直单身,到重庆后完全以厂为家,他和主任秘书、工务处长3人在只有14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背后靠墙的一张单人床就是他的卧室。”宋建中介绍。李承干主持设计新式步枪,改进机枪、迫击炮,且对生产要求极严格。在他的带领下,第二十一工厂先后接管了汉阳兵工厂步枪厂、第二十工厂轻机关枪厂、重庆武器修理所、第十一工厂部分、第四十工厂,并在云南安宁建立分厂,最终成为大后方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到抗战末期,其武器产量已达全国轻武器的一半左右。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如今,在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内,还能找到许多与抗战军工相关的文化元素,在园区的大道旁,还摆放着不同时期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模型。“保护工业遗产,是为了传承历史精神。”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副总经理赵莉萍说。园区内建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数十栋老厂房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博览园”。这些老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如清代厂房的“张弦梁”结构、民国厂房的锯齿形天窗设计,均被修复并融入现代办公空间。作为中国军事工业和航天事业的摇篮,园区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军工文化展览等方式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正如金陵兵工厂在抗战时期为国造枪炮,如今的“1865”仍在“创造”,只不过创造的内容从热武器转向了人文创意。近年来,1865产业园持续打造“文化+科技”产业生态,重点引入文化创意、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企业,如永银钱币博物馆、金陵智造研究院等,形成文化展示、创意研发、科技孵化、时尚休闲四大功能区。在园区内,可以看到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如承创织绣将云锦技艺融入现代饰品、软装设计,宝姐科技结合传统工艺与商业创新,推动非遗技艺的现代表达;可以寻找到科技赋能工业遗产的案例,如金陵智造研究院研发的“巡检机器人”应用于C919大飞机制造,伯索科技Plaso基于数字画布的协同空间构建AI-EduSpace,支持基于富媒体及多模态的AI协同、基于本地知识库的AI智能体应用、基于工作流的人机协同等。从2007年转型后,园区引入200余家企业,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产值达80亿元,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创意经济中心的华丽转身。“未来,我们将深化‘产城人文’融合,计划通过线上等新媒体渠道运营建设,进一步讲好金陵兵工故事,讲好载人航天精神故事,强化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产业化生态化。”赵莉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