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燃煤电厂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比超70%(国家能源局2024年统计),传统“人工巡检+事后追责”模式存在监控盲区、干预滞后等管理缺陷。本文提出“感知—分析—干预”的闭环系统,通过视觉(3D激光雷达+AI摄像头)、语音(ASR+NLP)、生理(智能手环)多模态感知,结合知识图谱与贝叶斯网络分析,实现违章行为实时识别、风险动态评估与分级干预。某电厂实测显示,违章行为减少63%,人为因素事故清零,为高危行业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方案。
关键词:多模态行为感知;安全操作;智能干预系统
引言:事故暴露的传统管理痛点
2023年5月,某燃煤电厂检修工李某在5米高的脚手架作业时未系安全带,因摄像头遮挡未被发现,最终坠落身亡。事故主因:传统模式依赖人工巡检,存在监测盲区(高空区域漏检)与干预滞后(违章后无即时预警)。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2020—2024年,全国燃煤电厂人为因素事故中,68%源于“违章行为未被及时制止”。
随着AI与物联网技术发展,多模态感知与智能决策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提出的智能干预系统,通过“视觉+语音+生理”多源数据融合,推动安全管理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型。
一、系统设计:多模态融合的“防护网”
(一)多模态数据采集层:全场景感知
视觉感知:在锅炉、汽机房等高风险区域部署3D激光雷达(精度±2mm)与4K AI摄像头,通过激光雷达穿透遮挡物(如钢管),结合AI识别安全帽、安全带(准确率98%),并分析动态行为,如上下攀爬脚手架未系安全带。
语音感知:通过ASR(语音转文字)+NLP(语义分析)功能,验证“双人确认”流程是否按要求实施,如就地启停设备未提及操作票编号即预警。
生理感知:为高空、有限作业人员配备智能手环,监测心率(>110次/分)、HRV(<50ms)等指标,预警疲劳状态,如张某连续加班后心率异常,系统及时提醒人员精神状态不佳,建议停止高风险作业。
(二)行为分析层:精准识别与动态评估
违章识别:构建安全行为知识图谱,包含“人员—岗位—操作—违章”规则,通过“早期融合(视觉+语音)+晚期融合(环境参数)”策略,综合判断违章概率(置信度≥95%),较单模态准确率提升15%。
风险动态评估: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输入违章类型(如高空未系安全带)、环境(风速>5m/s)、历史行为(近30天违章5次),计算事故概率(如基础20%→叠加后50%),辅助分级干预。
(三)智能干预层:分级响应与主动引导
高风险场景:即时阻断,如出现类似高空煤仓作业未系安全带的情况,增强现实(AR)技术的眼镜或智能安全帽可弹出警告+安全员远程喊话,10秒内整改。
中低风险场景:积分激励,如某员工首次未戴护目镜,App则提醒“积分-1”,连续30天无违章可兑换培训课,主动合规率提升至90%。
长期优化:虚拟现实(VR)技术培训,如针对“启停磨煤机未双人确认”高频违章,模拟事故场景+练习标准流程,同类违章减少42%。
二、系统验证:数据说话的实效
选取国家能源集团某燃煤电厂2台相同机组(1号机组部署系统,2号机组传统模式)开展A/B测试(2024年3月至6月),结果如下表:
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 提升效果 数据来源
(传统模式) (智能系统)
违规行为 127次 47次 -63% 电厂安全日志
总数 (2024年3月至6月)
高风险违 42次 11次 -74% 同上
规(一级)
人为因素 3起 0起 100% 电厂事故报告
事故数
人工巡检 32万元/月 19万元/月 -41% 电厂财务记录
成本 (2024年3月至6月)
员工安全 75% 91% +16% 员工问卷调查
满意度 (样本量200)
截至2024年10月(测试结束4个月后),因事故率下降,实验组保险费用降低28%(保险公司赔付记录),员工主动报告隐患比例从28%提升至57%(电厂隐患上报系统统计)。
结 语
该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智能分析与分级干预,在违章识别效率、事故预防效果上显著优于传统模式,为燃煤电厂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方案。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有望推广至建筑、化工等高危行业,进一步助力安全生产和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家能源集团. 智能安全管理系统试点总结报告[R]. 北京: 国家能源集团, 2023.
[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高危行业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应用白皮书(2024)[R]. 北京: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2024.
[3]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燃煤电厂多模态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案例[R]. 上海: 华能国际,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