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途径研究
日期:08-29
实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创新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而党建工作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二者深度融合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构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参与主体,国有企业因其政治属性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领导原则,这一要求源于党在国有企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战略定位始终符合国家要求,从而实现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有效掌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领导体制、治理机制或监管模式发生何种调整,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权必须得到坚决维护,这不仅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强化构成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政治方向的正确把握直接关系国有企业的战略决策成效,使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并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坚守政治立场,从而确保国家重大经营管理方针得到精准落实。实践表明,党建工作深度开展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精细化实施可增强组织向心力,系统化推进则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将国家战略部署有机融入国企改革发展的各环节,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政治基础,更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这种将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机制,既有效提升了员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又显著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二、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为党委领导作用与公司其他治理主体依法履职的协同统一。该制度创新性地将党的领导深度嵌入公司治理体系,通过确立党组织在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确保其在企业战略决策、运营管理和监督约束等关键环节发挥核心作用,既有效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又实现了党的政治优势与现代企业制度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具体实施层面,需通过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权责边界,将党建工作要求制度化,并确立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程序作为董事会、经理层重大决策的必经环节。这种治理架构形成了党委把方向、管大局,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经理层抓执行、强管理的权责体系,不仅保障了企业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市场竞争力,更构建了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实现党组织设置与企业组织架构的协同运行。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核心准则,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生产经营活动,并以企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需要贯穿于企业决策与运营的各个环节,党组织应在战略规划阶段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积极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同时在培育企业文化、优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积极作为,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并通过创新融合模式增强组织向心力和执行力。根据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应与企业生产经营单元相匹配设立,确保党组织功能在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发挥,实现生产经营单元与党组织设置、党建工作的同步覆盖。
在国有企业治理体系中,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了辩证统一。作为经济领域的中坚力量,国企领导干部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直接关系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效。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必须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确保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对重要干部的监督管理权。通过坚持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深入实施党管人才原则,全面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系统构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同时,要科学协调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经营管理者职权的关系,将组织考察推荐与市场化选聘机制有机衔接,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管理制度,从而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持续优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战略目标。
国有企业基础党建工作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协同参与与持续创新,通过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深度融合,切实改变传统形式化的工作模式。在实践层面,应当着力推进党建工作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达成高质量党建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