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T07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蒋熹岳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三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贵州省的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如何助力乡村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花茂村作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其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与经验值得学习。

花茂村,这个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山村,曾因贫困被戏称为“荒茅”。 如今,“花茂”二字承载着花繁叶茂的美好寓意,蝶变为全国文明村镇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十年时间,山乡巨变,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富裕美丽的村庄,生动诠释了金融工具在驱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金融双翼助产业腾飞

产业振兴方面,金融工具发挥了核心引擎作用。以“贷款”为核心的金融支持,成为推动花茂村传统农业升级与新兴业态培育的关键动力,它是花茂村发展传统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户和经营主体的信用评级授信体系,用信贷资金解决了发展生产、扩大产业、发展特色项目的资金难题,不仅支持发展蔬菜种植、精品水果等规模产业,还助力花茂土陶等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传承发展和升级,实现了就地创业和就业。

以“保险”为主的保障工具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保险既能够缓解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还能够为花茂土陶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乡村旅游经营等保驾护航。“保险+信贷”等金融工具的联动运用,有效分散了金融风险,降低了融资成本,为产业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和经营主体提供精准的信贷服务。

二、金融“活水”润乡愁文脉

在生态与文化建设维度,花茂村的实践同样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花茂村借助金融资源的定向投入,实现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金融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及绿色产业等项目,确保村庄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尊重原有乡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金融支持下的适度开发,探索出“开发性保护”的特色路径。观光步道、生态采摘园等项目将农田升级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激活了乡村旅游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文化传承方面,金融力量聚焦乡愁文脉的挖掘与转化。在不改变农村原始面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金融机构的“开发性”支持,让独特的农耕、红色、土陶、古法造纸等乡土文化符号得到充分挖掘、保护和转化,修葺老屋古道,打造一系列文化载体,如修建用于支持文化创业的陶艺文化创业街、古法造纸馆,修建用于存放文化财富的村寨文化馆,建设乡村旅游公司等,让一座座传统村落变成旅游“孵化器”和文化地标。金融之“水”不仅能够让独特的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并重放光彩,更为其注入了创意和动力。

三、党建金融联动,人才双轨赋能

组织与人才要素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花茂村在实践中探索了金融赋能的有效结合点。其核心在于构建“党建+金融”的联动机制。基层党组织与金融机构党组织通过结对共建、联席会议等紧密联动,共同发力。这不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更加精准地满足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提高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效率和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度。金融机构向村委会派驻专业人才担任金融助理或指导员是深化这一模式的另一重要途径。这些专业人士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提供从基础金融知识普及到信贷保险理财咨询的全方位服务,有效提升了村民的金融素养,优化了乡村金融环境,也夯实了金融助力的群众基础。

针对引人引智难题,花茂村创新实施“凤还巢”工程。政府携手金融机构,为返乡人才、外引人才提供包括优惠贷款、启动扶持、政策补贴、住房便利等在内的“大礼包”。 其目的是通过金融手段,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才落回乡村、发展兴业的现实困难,为其分担创业的风险和成本。针对本土培育的人才,村集体可与金融机构携手,给予助学金支持,待其学成回村创业,再通过孵化创业项目、推介创业项目等,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发展。花茂村以既“引人引智”又“育人用人”的方式,为村寨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

花茂村的实践证明,金融助推乡村振兴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通过制度设计、产品创新、服务下沉,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创新服务方式、营造发展生态,金融的“ 一滴水”才能有效滴在乡村资源上,才能真正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花茂村的探索,对我们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