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日期:08-29
新质生产力,这一以创新为引领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悄然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文旨在深度剖析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通过直面现实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农业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一)共筑富裕梦,促进城乡融合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笔,绘就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壮丽画卷,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为农民铺就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实现财富总量的结构性飞跃。同时,催生农业新兴产业与产业集群的蓬勃兴起,推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升级,优化财富分配格局。
(二)强化大农业,夯实物质基础
新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大农业建设紧密相连,土地要素的国有化为其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则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引领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重塑传统农业生产关系,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社会主义大农业。
(三)人才强支撑,智慧引领前行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队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全体农民的现代化,而新质生产力则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推动农业劳动者向高素质、高技能方向转型,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慧引领。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一)核心技术缺,创新待突破
尽管我国农业技术研发成果数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具有行业颠覆性的科技成果仍然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农机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管理、绿色农业发展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制约了发展步伐。
(二)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待壮大
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虽数量庞大,但高端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农学专业学生就业和高端科技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同时,基层对农业领域从业人员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农业劳动者素质存在明显短板,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普及、推进。
(三)市场竞争力弱,资源配置受限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生产中技术投入、科技应用程度低,产业协同作用弱,导致农业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较低;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局限,部分农村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物流、信息等要素缺失,无法及时做好农产品的外销和市场信息的更新,从而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四)产业模式滞后,发展要素分散
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没有积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保护农民权益制度方面关照不足,集体所有权虚化致“空壳化”,土地细碎化问题未解决,影响土地流转积极性与规模化经营,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部分农村地区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单纯通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发展速度较慢。分散的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且产业分布不合理,资源利用率有限,无法与其他行业形成协同效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一)强化科技引领,突破技术瓶颈
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社会资本积极融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推动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农业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重大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二)打造人才梯队,强化继续教育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支撑农业人才培养与激励的全周期保障机制,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加强科研教育资源投入。加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依托涉农学校、职业化培训机构等,增设农业现代化生产等内容,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实践能力。可加强涉农学校、职业化培训机构与农业农村部门、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合作,建立“政校行企”联动机制。例如,由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和需求,确定培训重点方向;涉农学校和职业化培训机构负责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及技术指导,形成完整的培养链条。
(三)深化市场开放,优化物流体系
构建优质市场环境,政府应维护农产品市场的有序竞争,严厉打击市场垄断行为,科学规划农产品市场布局,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优化农村物流体系,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计划,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搭建数字化流通渠道,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创新。
(四)创新产业模式,促进要素集聚
一是政府加大“人、财、地、技”等要素的支持,破解创新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的痛点难点。鼓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例如建立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构建企业与农户的直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农业企业应优化布局,借助集群要素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延伸拓展,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镇域产业集群。同时,运用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稳固供应链,畅通金融链,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
结 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正引领着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面对关键技术被“卡脖子”、高端人才短缺、市场竞争力弱、产业模式滞后等现状,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多梯度人才队伍、深化市场开放、创新产业模式,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课题项目:2025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以科技创新助力河北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编号XJCX20252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