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用探寻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T05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安阳市文峰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刘志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方法,提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措施,强调在合理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运用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保障管理效能的驱动力,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重点进行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并非简单地将各类技术进行整合,而是以数据为核心、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监管等管理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积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整合运用农业生产数据、市场数据、资源环境数据,优化管理流程,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提升管理主体数字化能力。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一)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收集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长势、畜禽养殖状态等数据,借助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种植计划、农资投入、农事操作等的标准化记录追溯,促使生产过程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融合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应用智能农机设备实现播种、施肥、收割等自动化,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

(二)市场流通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市场流通的信息化建设,需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变化、价格波动趋势,引导生产结构调整,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物流运输、仓储保鲜、质量检测等数字化跟踪,提高流通效率减少损耗,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打破传统流通渠道的地域限制,为农产品直达消费者提供数字化路径,缩短流通链条,提升农民收益。

(三)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构建相关数据库与配置模型完成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匹配。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利用状况的数字化监管,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数据支撑。搭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进行劳动力供需的精准对接,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借助农村金融信息化平台整合农户信用数据、生产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放贷依据,缓解农业融资难问题[1]。

(四)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的监管服务是重要部分,需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建设政策落实跟踪系统,实时监测补贴发放、项目实施等情况,保证政策精准落地;构建经济运行分析平台,整合农业产值、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等宏观数据;重视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形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需重视农业专用传感器、智能装备、数据采集终端等硬件设施的研发推广,解决数据采集难题,开发适应农业特点的软件平台与算法模型,保证不同管理主体都能便捷地使用信息化工具,构建统一的农业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区域间的数据壁垒,完成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有效整合,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制定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使用的全流程管理制度,明确数据权属与安全责任,保护农户隐私与数据安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推广机制,政府负责公益性平台建设与基础服务,经营主体则提供商业化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结 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主要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精准性,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需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技术支撑体系,促使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有效运用,从而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慧先.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J].中国商界, 2025,3(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