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日期:08-29
摘要:新时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成为国家治理、价值引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经济结构调整、价值体系重构及媒介环境变迁,使青年群体在心理压力与认知挑战中展现多元情绪特征与价值取向,这种社会心态不仅关乎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也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社会稳定与未来发展能力。本文立足这一现实,分析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价值基础,探讨其认知与心理建构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提出多元主体协同、系统化培育的实现路径,这不仅回应了国家战略需求,也为青年成长与社会心态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一、问题提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诉求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问题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与价值引领的重要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价值体系的加速重构以及媒介环境的深刻变迁,大学生这一具有强烈发展潜能与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与认知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他们一方面展现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焦虑不安、价值迷茫等情绪特征,反映出当代青年心态的多元性与张力。这种社会心态的生成不仅关乎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更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社会稳定性与未来发展力。因此,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逻辑,既是回应国家战略部署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型的重要课题。
二、价值基础:积极社会心态的时代意义与制度支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社会心态问题,将其视为增强国家凝聚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培育精神文明的战略切入点。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良好的社会心态不仅被赋予了价值引领功能,也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变迁和价值观重构的交汇点,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引导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方向。“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对青年的高度期待,也确立了其积极社会心态生成的价值标尺。与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相继部署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构筑起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宏大背景与政策逻辑,彰显了党和国家通过制度保障与思想引领共同推进青年精神状态良性发展的深层意图。
三、生成逻辑:认知基础与心理建构的互动机制
在社会结构深度调整与价值体系多元演变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质量与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指标。2025年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再次重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凸显出国家层面对青年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的高度关切,也表明社会心态的建设正从隐性价值诉求转化为显性政策目标。
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青年群体普遍面临成长压力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冲击,在家庭、学业、就业及社会交往中易产生焦虑、动荡、无力等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其社会认知与价值预期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媒介生态的转变使得青年表达渠道更加开放,社会心态的生成与流动更为迅捷和复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大学生既展现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同与群体自豪感,也表达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情绪共鸣与理性关切。这一新兴语境不仅重塑了青年群体的认知方式和心理感受,也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实现路径:多元主体协同与系统性培育
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依赖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与系统化推进,需要在价值塑造、心理调适与实践引导之间形成紧密联动,从而实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整体提升。
首先,在认知层面,应通过系统化教育、案例分析与实践引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展成就与青年使命感传递给大学生。课堂讲授之外,主题论坛、校史教育和青年榜样分享等方式能够将制度自信与国家认同深植于青年心中,使其在社会转型的不确定性中保持心理定力,为社会参与和行为选择提供明确的价值方向。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绪疏导机制需要与价值引领同步展开。校园内应建立全程心理服务体系,包括心理测评、团体辅导、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热线,以帮助大学生识别压力来源并有效应对。通过科学的心理支持,大学生可以在面对社会变化和信息冲击时保持积极心态,从而为认知引导和行为实践奠定心理基础。
再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是将认知认同转化为行动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调查、公益项目和青年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检验价值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认知与行为的良性互动。同时,新媒体已成为青年认知社会的重要渠道,优质信息供给、主题微课堂、青年评论员培养及网络互动平台优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数字空间中形成理性、包容、积极向上的讨论氛围。
最后,多方协同机制如校企合作、社区联动和网络空间共治,可以将价值认同、心理调适、实践参与与网络环境互促共进,实现培育路径的系统化和长效化。通过持续监测大学生心理与社会发展动态,并依据数据调整教育策略与服务措施,可以有效保障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