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长期以传统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工业城市而言,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考卷”,更是一次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爬坡期”,如何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新质生产力的源头,破解科技、产业、金融“两张皮”甚至“三张皮”的难题,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
一、“老存量”与“新动能”的错位:金融供给面临三大现实瓶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资源型城市在推动产业升级时,金融支持的堵点和痛点具有高度共性,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匹配”。
一是产业升级方向与信贷资源投向不匹配。传统产业,特别是重资产行业,因其规模大、抵押物充足,历来是信贷投放的“压舱石”。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和风控模型也更适应这种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当城市产业重心向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轻资产、高技术”的新兴产业转移时,由于缺乏强担保,金融资源会因“路径依赖”难以同步转身。新动能嗷嗷待哺,金融“活水”却仍在旧河道里“打转”,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错配。
二是企业创新需求与金融工具供给不匹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型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专利、技术和人才,但这些“软资产”在传统信贷体系中往往难以估值和抵押。尽管各地都在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但普遍存在评估难、风控难、处置难的问题,覆盖面和渗透率远不能满足需求。创新链条上的资金供给出现断点,大量有潜力的科技成果因此难以越过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与绿色金融创新不匹配。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矿山修复、节能降碳、固废利用等繁重的绿色转型任务,资金缺口巨大。然而,绿色金融的支持仍显不足。以某资源型城市为例,尽管绿色贷款余额两年内实现了翻番,但在贷款总盘子中占比仅约15%,支撑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等市场机制联动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激励绿色行为的杠杆作用远未充分发挥。
二、“三箭齐发”: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产融结合新范式
破解上述困局,必须跳出“就金融论金融”的圈子,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一场深刻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型城市应从机制、工具、生态三个层面“三箭齐发”,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构建一个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的产融新范式。
(一)第一箭:重塑协同机制,政府“搭台”与市场“唱戏”。
金融创新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供给。首先要破除数据孤岛。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产业链长+金融链长”双链长工作机制,整合科技、工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为企业精准“数字画像”,让金融机构看得清、敢支持。其次要共担创新风险。升级“政银担”合作模式,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和政府性融资担保专项,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台(套)产品应用等提供兜底保障。最后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在高新区、经开区等创新高地试点“监管沙盒”,为金融机构在服务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方面的产品试错提供空间,并适度放宽专营机构相关业务的不良容忍度,真正激励其“敢为人先”。
(二)第二箭:创新金融工具,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金融产品是连接资金与项目的桥梁。要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信用穿透至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实现“一链多企”的批量授信。要推动金融产品“场景化”。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投贷联动”的组合式服务;针对绿色转型,创设“碳足迹”挂钩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质押等定制化产品,让金融工具与产业需求严丝合缝。要推动融资模式“多元化”。不仅要做好信贷“主引擎”,更要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并购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行股权投资,培育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后备军”。
(三)第三箭:优化产融生态,厚植创新创业的“沃土”。
一个良性的生态是产融结合持续深化的根本保障。要着力打造“梯度培育”体系。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分别提供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为主的接力式资本支持,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服务。要推动“空间集聚”发展。在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产融结合示范区”或“金融小镇”,引导银行科技支行、创投基金、融资租赁等机构集聚,形成“一站式”金融服务超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实施“金融工匠”培养工程,通过政校行企联动,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提供最坚实的人才保障。
总而言之,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对广大资源型城市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必须打赢的转型硬仗。唯有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深化金融改革,才能真正以资本的“精准滴灌”浇灌出科技创新的“繁茂之花”,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转型升级的精彩样板。
2025年度铜陵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铜陵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金融融合策略研究(TLKT2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