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涉农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对涉农高校学生的要求已从“单一技术型”转向“复合型”,从“服务生产端”延伸至“服务全产业链”。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所需知识、技能与素养的综合体,不仅包含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涵盖实践技能、创新思维以及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情感,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以“职业能力”角度审视涉农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效,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洞察变革图景:夯实乡村振兴社会根基

乡村是涉农高校学生毕业后展现自我的舞台。当前,乡村一线的工作面临着生产的实际问题,也是各项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乡村的产业模式、文化服务、生态治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乡村产业融合(如农业+文旅、农业+电商)、治理创新(如数字乡村、基层协商)等新形态的现实需求。现实情况要求涉农高校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还要对乡村的新兴产业模式、文化服务方式以及生态治理策略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能力。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局下,培养涉农高校学生需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才能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一是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强化沉浸式能力锻造,让学生在“田间地头”长期驻点,全过程参与解决乡村一线的真实问题,系统性提升问题解决、技术应用、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等核心能力。二是深化“产业融合”实践。紧扣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农产品品牌策划、乡村电商直播运营等项目实践,通过真实项目锤炼他们产业链整合思维、创新创业素养,培养能推动“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投身“乡村治理”创新。围绕乡村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数字乡村平台运维、村级议事协商机制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提升其政策理解与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社会根基。

二、熔铸三维内核:以实战导向锻造振兴支撑力

相较于单一技能,职业能力超越了单一技能点的堆砌,更强调跨领域、跨专业的整合与应用,是一个动态平衡、深度整合、面向实战的能力体系。职业能力投射于涉农高校学生,其能力构成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专业知识,即深厚的农业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理解;二是实践技能,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综合素养,包括良好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思维以及对“三农”事业的深厚情怀。

职业能力其内在逻辑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可从以下方面培养提升涉农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筑牢专业知识根基。涉农高校学生应加强课程理论学习,如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并及时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构建起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二是,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涉农高校学生可深入农业企业、合作社和乡村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掌握技术应用与推广能力,强化项目策划与运营能力,提升全链条管理能力,将蓝图转化为乡村大地上的实景。三是,熔铸职业精神内核。职业精神是职业能力的灵魂,决定了学生能否“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涉农高校可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大国三农”情怀案例、农史农情模块,选树宣传“新农人”典范,宣传乡村振兴一线成绩突出的校友、科技小院学生代表,用身边榜样诠释职业价值与路径,使学生专业学习与价值塑造同步,增强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

三、锚定演进需求:构建动态适配的长效响应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阐述了具体内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完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在此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实现从相对固化的“供给驱动”向灵敏响应的“需求驱动”的转变,以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回应动态适配,涉农高校应当锚定需求,构建职业能力标准与动态更新机制。一是,建立常态化需求调研机制。涉农高校应利用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等平台,切实关注乡村明显的技能需求,洞察潜在的能力需求,精准把握乡村振兴岗位能力新要求。二是,开发分层分类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调研结果,明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硕)学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指标,依据能力标准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实施培养方案动态迭代。三是,健全职业能力共育机制。建立校地协同育人基地网络,与县域、乡镇战略合作,将学生实践等项目嵌入地方发展需求,形成“地方出题、高校答题、人才解题”的协同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与企业共建“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引入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招生—培养—就业”联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度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辅导员研究专项)《涉农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CXZX2025072)阶段性研究成果。